腰椎间盘突出症自身免疫因素的研究

被引:22
作者
马信龙
徐云强
张义修
王沛
郑永发
冯世庆
机构
[1]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
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病理学; 自身免疫;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球蛋白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1.5 [脊柱及背疾病];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因素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破碎型)发生中的机制。方法选择已经确诊并接受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按照术中所见分为2组:破碎或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组(9例)和退变型椎间盘突出组(10例)。以CD68和CD4、CD8单克隆抗体对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测定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M、IgG、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水平。比较了两组数据间的差异。结果(1)组织病理学变化: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6例标本近边缘细胞浸润区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并且阳性细胞有沿血管样组织分布的趋势;4例标本见CD4阳性反应细胞浸润;2例标本CD8染色可见阳性反应细胞。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组有3例标本边缘可见CD68阳性反应细胞,但细胞数较少。CD4和CD8免疫染色均未见阳性细胞。两组相比,CD68细胞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破碎组CD4和CD8细胞阳性率略高于退变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免疫学检测结果: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组患者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水平高于退变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两组IgA以及补体C3和循环免疫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按照其病理实质可分为破碎型和退变型,二者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应加以区分。(2)破碎
引用
收藏
页码:291 / 29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腰椎间盘突出病变部的压力测定及其病理学意义 [J].
王沛 ;
董强 ;
雪原 .
中华骨科杂志, 2002, (03) :4-8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身免疫水平与腰腿痛严重程度的关系 [J].
李军 ;
刘淼 ;
朱丽萍 .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 2000, (02) :150-151+159
[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自身免疫状态 [J].
王葵光,胡有谷 .
中华骨科杂志, 1994, (05) :258-267
[4]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及术称商榷[J]. 周秉文,胡有谷,孙进修,张磊.中华骨科杂志. 1988 (05)
[5]  
腰椎间盘突出症[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胡有谷主编, 1995
[6]  
Nerve roots and spinal nerves in degenerative disk disease. Murphy, RW. Clinical Orthopaedics .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