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演进、问题与展望

被引:24
作者
童玉芬
机构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2] 人口经济研究所
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人口承载力; 指数增长; 逻辑斯蒂增长; 可持续发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2-0 [人口学理论与方法论];
学科分类号
030302 ;
摘要
在人口承载力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人口承载力的争论、质疑甚至否定。文章分析了人口承载力演变的过程和存在的困境及原因,认为目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由于人口承载力研究理论假设的局限,从而导致了人口承载力的定量模型难以得到实证检验;人口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导致承载力结果难以精确测定;受到研究范式的局限,由概念的不精确和歧义导致了可操作性差。最后指出,人口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存在的这些困难而作为放弃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借口;人口承载力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摆脱生物承载力的研究模式,从一种固定不变的环境和不变的生活模式等解脱出来,从动态的变化的角度来研究人口承载力。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人类承载力研究面临的困境与原因 [J].
张林波 ;
李兴 ;
李文华 ;
王维 ;
刘孝富 .
生态学报, 2009, 29 (02) :889-897
[2]   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J].
陈卫 ;
孟向京 .
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0, (01) :21-31
[3]   关于中国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的思考 [J].
朱国宏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 (01) :22-26
[4]   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 [J].
曹明奎 .
生态学报, 1993, (01) :83-91
[5]   从食品资源看我国现代化后所能养育的最高人口数 [J].
宋健 ;
孙以萍 .
人口与经济, 1981, (02) :2-10
[6]  
生存之路[M]. 商务印书馆[美]福格特(Vogt, 1981
[7]  
Carrying capacity reconsidered: from Malthus’ population theory to cultural carrying capacity[J] . Irmi Seidl,Clem A Tisdell.Ecological Economics . 1999 (3)
[8]   Economic management of recreational scuba diving and the environment [J].
Davis, D ;
Tisdell, C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96, 48 (03) :229-248
[9]  
Formulating variable carrying capacity by exploring a resource dy-namics-based feedback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population growth models .2 Wu H I,Chakraborty A,Li B L et al. Ecological Complexity .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