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11年若尔盖高原土地覆盖变化

被引:14
作者
游宇驰 [1 ]
李志威 [1 ]
李希来 [2 ]
机构
[1]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2] 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和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土地覆盖; 泥炭沼泽; 自然河网; 人工沟渠; 若尔盖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237 [测绘遥感技术];
学科分类号
1404 ;
摘要
以1990—2011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ENVI的面向对象法和Google Earth提取地物信息及自然水系与人工沟渠的分布格局,结合1967—2012年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土地覆盖的趋势性影响。结果表明:2011年建设用地和荒漠的面积分别是1990年的5.84倍和1.35倍,林地面积主要受人口增长和伐木等人类活动影响以0.66 km2/a的速率不断减少,水面面积受水文周期和降水量影响呈现波动性变化,草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度先减后增,泥炭沼泽湿地面积由于气候变暖、人工开渠和自然水系溯源下切的叠加作用影响以78.62 km2/a的速率快速萎缩;若尔盖高原人工沟渠控制的泥炭沼泽有完全由人工沟渠排水和自然水系与人工沟渠共同排水两种输水模式;持续的人工沟渠排水活动显著影响着泥炭沼泽的蓄水量,制约着泥炭沼泽的维持并加速泥炭沼泽脱水萎缩。
引用
收藏
页码:62 / 6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若尔盖沼泽湿地的萎缩机制
    李志威
    王兆印
    张晨笛
    韩鲁杰
    赵娜
    [J]. 水科学进展, 2014, 25 (02) : 172 - 180
  • [2] 面向对象的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研究
    夏朝旭
    何政伟
    于欢
    王东辉
    叶娇珑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4, 29 (01) : 106 - 113
  • [3] 近20a若尔盖湿地水土流失变化的遥感评估
    姜烨
    孙建国
    谢家丽
    颜长珍
    [J].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13, (06) : 1088 - 1093
  • [4] Landscape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es of Alpine Wetlands and Their Driving Factors in the Zoige Plateau of China[J]. BAI Jun-hong,LU Qiong-qiong,WANG Jun-jing,ZHAO Qing-qing,OUYANG Hua,DENG Wei,LI Ai-nong.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3(01)
  • [6] 1974~2007年若尔盖县湿地变化研究
    蒋锦刚
    李爱农
    边金虎
    于之锋
    雷光斌
    [J]. 湿地科学, 2012, (03) : 318 - 326
  • [7] 流域规划环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动态评价方法研究
    朱玉华
    [J]. 水资源保护, 2011, 27 (05) : 25 - 27+64
  • [8] 日干乔湿地恢复的可行性分析
    蒲珉锴
    杨满业
    杜笑村
    郑群英
    肖冰雪
    张洪轩
    [J]. 草业与畜牧, 2010, (10) : 50 - 52
  • [9] China's wetland change (1990-2000) determined by remote sensing[J]. GONG Peng1, NIU ZhenGuo1, CHENG Xiao1, ZHAO KuiYi2, ZHOU DeMin2, GUO JianHong1, LIANG Lu1, WANG XiaoFeng1, LI DanDan1, HUANG HuaBing1, WANG Yi1, WANG Kun1, LI WenNing1, WANG XianWei1, YING Qing1, YANG ZhenZhong1, YE YuFang1, LI Zhan1, ZHUANG DaFang3, CHI YaoBin4, ZHOU HuiZhen4 & YAN Jun4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Science, jointly sponsored by Institute of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
  • [10] 面向对象遥感影像分类的最优分割尺度选择研究
    于欢
    张树清
    孔博
    李晓峰
    [J]. 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10, (02) : 352 -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