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一次暴雨过程中潜热对中尺度系统和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7
作者
陶玥 [1 ]
齐彦斌 [2 ]
洪延超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中心
[2] 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
关键词
中尺度对流系统; 微物理过程; 潜热; 云与降水; 动力过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针对2005年7月22日的发生于华北的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在用中尺度ARPS模式数值模拟和分析云场、动力场以及微物理过程释放的潜热垂直分布和作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主要微物理过程潜热做敏感性数值试验,研究和分析了潜热对云系发展演变、云系宏观动力场、水汽场、云场和降水的影响,总结出云暖区潜热的影响途径。结果表明,在对流云团中,5000 m以上微物理过程起加热作用,以下起冷却作用。不同物理过程潜热加热的云层高度不同:高层起加热作用的主要为水汽凝结、云冰初生和雪凝华增长、霰撞冻云水过程;中层起加热/冷却作用的主要为水汽凝结、霰/雹融化过程;低层雨水的蒸发过程起冷却作用。微物理过程潜热通过影响云系和降水发展过程、云系动力场,进而影响水汽场、云场和降水。忽略霰/雹融化潜热,相当于增加云系暖区潜热,促进了低层气旋性环流的形成,增强了低层动力场的辐合,使得低层辐合区增多、增强;中低层水汽通量辐合区增多、面积扩大,明显地促进了对流云系的发展,增大了含水量和覆盖范围,云系的降水量显著增加,强降水区覆盖范围扩大。即使减少20%的凝结潜热,云系的发展也受到极大抑制,没有气旋性环流生成,低层辐合区缩小、强度降低,水汽通量辐合区也同样缩小、强度降低,云系对流发展减弱、含水量降低,因此,降水量大为减小,降水范围也显著缩小。此外,微物理过程潜热还影响到此次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演变过程,改变了云系的形态、影响到系统的移动和系统中对流云团的发展强度和分布情况。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64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Cloud resolving modeling of t ropical clouds systems during Phase Ⅲ:Effects of cloud microphysics. Grabowski WW,Wu WW,Moncrieff M W. Journal of the Atmospheric Sciences . 1999
[2]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2005, (06) :43-54
[3]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洪延超 ;
周非非 .
大气科学, 2005, (06) :43-54
[4]   冰雹云中微物理过程研究 [J].
洪延超 ;
肖 辉 ;
李宏宇 ;
胡朝霞 .
大气科学, 2002, (03) :421-432
[5]   层状云降水微物理过程的雨滴分档数值模拟 [J].
郭学良 ;
黄美元 ;
徐华英 ;
周玲 .
大气科学, 1999, (06) :745-752
[6]  
Sensitivity of squall-line rear inflowto ice mi-crophysics and environmental humidity. Yang Ming-Jen.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1995
[7]  
Retrieved vertical profilesof latent heat release using TRMMrainfall products for Febru-ary1988. Tao W K,Lang S,Olson WS,et al.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 2001
[8]  
Rear inflowin squall lines with trai-ling stratiformprecipitation. Smull B F,Houze R AJr. Monthly Weather Review . 1987
[9]  
Experimentalcumulus dynamic. Simpson J R,Simpson H,Andrews D A,et al. Reviews of Geophysics . 1965
[10]   霰粒子下落速度对云系及降水发展影响的数值研究 [J].
陶玥 ;
齐彦斌 ;
洪延超 .
气象学报, 2009, 67 (03) :370-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