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缘岷江冷杉天然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英文)

被引:30
作者
赵常明
陈庆恒
乔永康
潘开文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北京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成都
[3] 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北京,成都,成都,成都
关键词
岷江冷杉;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点格局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岷江冷杉 (Abiesfaxoniana)是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顶极森林植被的优势种之一 ,主要分布于岷江、大渡河和白龙江的上游地区。该文研究了岷江冷杉天然原始群落的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样方大小为 10 0m× 6 0m。测定了所有个体的坐标及其胸径、高度和冠幅。将岷江冷杉按大小级分为 5级 ,即幼苗 :H(高度 ) <0 .33m ;幼树 :H≥ 0 .33m ,且DBH(胸径 ) <2 .5cm ;小树 :2 .5cm≤DBH <7.5cm ;中树 :7.5cm≤DBH <2 2 .5cm和大树 :DBH≥ 2 2 .5cm。采用了Morisita指数 (Iδ)、方差均值比 (V/m) ,聚块度指标 (m /m)和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 (SP PA) (采用了Ripley二次分析法 ) 4种方法分析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1)岷江冷杉种群结构稳定。因为其年龄结构表现为增长型 ,幼苗幼树储备丰富 ,密度分别为 2 2 17·hm-2 和 2 6 83·hm-2 ,可见岷江冷杉天然更新良好 ,进而通过其“移动镶嵌循环”更新维持其种群的稳定性。在大小级结构图中的一些缺刻和年龄结构图中的“断代”现象 ,是干扰的时空异质性在采样的时间和空间断面上的反映。2 )幼苗、幼树和小树在所有的研究尺度 (从1m× 1m到 30m× 30m)下都呈聚集分布。但中树和大树基本上呈随机分布。 3)聚集强度随尺度的变化而变化。上述的前 3种方法表明 ,聚集
引用
收藏
页码:341 / 3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北京东灵山地区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种-面积曲线的拟合与评价 [J].
刘灿然 ;
马克平 ;
于顺利 ;
王巍 .
植物生态学报, 1999, (06) :490-500
[2]   热带森林乔木种群分布格局及其研究方法的比较 [J].
王峥峰 ;
安树青 ;
朱学雷 ;
杨小波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6) :17-22
[3]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群落研究 [J].
金则新 .
生态学报, 1998, (02) :3-5
[4]   长白山红松林主要树种空间格局的模拟分析 [J].
侯向阳 ;
韩进轩 .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03) :47-54
[5]   甘南地区紫果云杉、岷江冷杉生命表 [J].
曹广侠 ;
林璋德 ;
张联敏 .
生态学报, 1991, (03) :286-288
[6]   川西米亚罗地区暗针叶林采伐迹地早期植被演替过程的研究 [J].
史立新 ;
王金夕 ;
宿以明 ;
侯广维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 1988, (04) :64-71
[7]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土壤及其垂直分布规律 [J].
张万儒 .
林业科学, 1983, (03) :254-268
[8]   川西亚高山森林植被的区系、种间关联和群落排序的生态分析 [J].
蒋有绪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2, (04) :281-301
[9]   川西亚高山冷杉林枯枝落叶层的群落学作用 [J].
蒋有绪 .
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1981, (02) :89-98
[10]   四川亚高山针叶林植被的群落结构与组成特点 [J].
杨启修 .
四川林业科技, 1980, (04) :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