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企业本位论”

被引:4
作者
孙喜
机构
[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关键词
企业本位论; 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 市场出清; 创新政策;
D O I
10.19571/j.cnki.1000-2995.2021.09.004
中图分类号
F273.1 [企业技术管理]; F27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2 ; 120202 ;
摘要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已成为中国社会各界的流行语言。但长期实践表明,这种流行仍然浮于表面,"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倒逼升级"等竞争性认识在更深层次影响深远。这使得有限的政策资源并未充分且恰当地用于企业创新需求。因此,本文将"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作为整个讨论的核心议题。我们认为,当代创新表现出日益强烈的多技术、动态性、以科学为基础和以组织为载体的特征。正是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与大学等科研机构相比,企业更能够适应当代创新的这些要求。这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局限性。与此同时,创新型企业所需的战略控制、财务承诺和组织整合,也不是市场机制"倒逼"的自然产物,而必须在特定的制度背景下、在非市场机制的支持下实现。这些回答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企业本位论",文末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3 条
[21]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 invisible infrastructure and the un-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dictability: the overlooked fixed costs of useful research[J] . Paul Nightingale.Research Policy . 2004 (9)
[22]   On the uneven evolution of human know-how [J].
Nelson, RR .
RESEARCH POLICY, 2003, 32 (06) :909-922
[23]   孵化、转移、回馈、联盟:大学衍生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以威视股份公司为例 [J].
胡海峰 .
中国软科学, 2010, (07) :58-63
[24]   跨越创新过程中的“死亡之谷”——科技成果产业化问题刍议 [J].
周程 ;
张杰军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0, 31 (03) :50-55
[25]   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 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J].
王君 .
宏观经济研究, 2006, (11) :45-49
[26]   我国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与现状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J].
赵兰香 ;
李文东 ;
李昌群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11) :87-92
[27]   “后来者劣势”与我国企业发展新兴技术的对策 [J].
高旭东 .
管理学报, 2005, (03) :291-294
[28]   经济民主:一种社会主义的分析框架——国外左翼经济民主社会主义理论评析 [J].
于海青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05, (02) :89-97
[29]   为中国经济实现持续高速增长创造条件 [J].
刘鹤 .
经济研究参考, 1999, (Z1) :26-40
[30]   论“企业本位论”的历史地位 [J].
赵国良 .
中国工业经济, 1996, (06)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