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大同”与“小康”的理想社会秩序观

被引:7
作者
王处辉
胡翼鹏
机构
[1]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
关键词
道; 公; 礼; 社会秩序; 社会理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09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札记·礼运》的“大同”与“小康”,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经典概括。从宇宙星象的时间—空间秩序抽象而来的天道,是论证大同世界与小康社会的思想背景,所以,无论大同还是小康,都是以“道”为终极根据,追求理想的社会秩序:伦理秩序、生活秩序。因大道之彰隐不同,从而体现天道的社会形态不同,使得社会互动准则也就不同:“公”与“札”是分析大同与小康的关键词。大道流行,“公”作为一种价值理性,是整合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而大道隐没,来自宇宙天道的终极根据萎缩,于是,“礼”作为一种工具理性,成为规范社会秩序的另类选择。因此,大同与小康殊途同归,都是强调整合社会秩序的理性主义取向
引用
收藏
页码:93 / 98+123 +12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J].
刘泽华 .
南开学报, 2003, (04) :63-72+95
[2]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M].陈来著;.三联书店.2002,
[3]  
礼记集解.[M].(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9,
[4]  
帛书周易校释.[M].邓球柏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5]  
春秋左传注.[M].杨伯峻 注.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