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湘鄂薄皮构造带多层拆离滑脱系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对构造变形样式的控制

被引:66
作者
颜丹平
金哲龙
张维宸
刘少峰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薄皮构造带; 多层拆离断层带; 构造样式; 岩石力学实验; 川东—湘西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3 [];
学科分类号
0814 ;
摘要
川渝湘鄂多层拆离推覆构造发育于秦岭-大别造山带、雪峰山厚皮构造带与四川盆地之间。这个薄皮构造带是在晚中生代沿一系列岩石薄弱层从南东向北西多层拆离滑脱构造作用下形成的,然而单纯的地表构造地质调查无法揭示各滑脱层是如何控制区内褶皱-断层关系的。因此,对拆离滑脱层进行识别是认识区内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的关键。利用单轴岩石力学实验方法,对取自区内沿达县-大庸地质剖面不同岩性地层组合的样品进行岩石力学分析,并结合前人在区内已经获得的数据,结果表明区内至少发育5个可能的区域性拆离滑脱层。这些滑脱层主要由泥质岩、粉砂岩和泥质灰岩组成的,分别沿下寒武统牛碲塘组(DetI)、下志留统罗惹坪组和龙马溪组(DetII)、下二叠统栖霞组(DetIII)、下三叠统大冶组(DetIV)和中三叠统巴东组(DetV)发育。野外调查表明,DetI控制了深部构造层次的断弯褶皱和叠瓦扇,DetII可能控制了中部构造层次的断展褶皱和拆离褶皱,DetIII则可能与DetIV和DetV一起,共同控制了上部构造层次的侏罗山式褶皱。
引用
收藏
页码:1687 / 169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扬子板内递进变形——南方构造问题之二 [J].
丁道桂 ;
刘光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38-246+252
[2]   论江南—雪峰基底拆离式构造——南方构造问题之一 [J].
丁道桂 ;
郭彤楼 ;
胡明霞 ;
刘运黎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2) :120-127+132
[3]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前缘滑脱层内部变形特征 [J].
汤良杰 ;
余一欣 ;
杨文静 ;
彭更新 ;
雷刚林 ;
金文正 ;
万桂梅 .
中国地质, 2006, (05) :944-951
[4]   上扬子地壳区域性地层岩石物性力学参数与滑动层位关系研究 [J].
孙岩 ;
刘德良 ;
朱文斌 ;
郭继春 ;
李本亮 ;
郭建 ;
王锋 ;
赵忠岩 .
地质科学, 2005, (04) :84-90
[5]   鄂西—渝东区膝折构造 [J].
丁道桂 ;
郭彤楼 ;
翟常博 ;
吕俊祥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3) :205-210
[6]   湖南桑植—石门复向斜走廊剖面构造特征分析 [J].
郭建华 ;
朱美衡 ;
刘辰生 ;
刘学锋 ;
张或丹 ;
王明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5, (02) :215-222
[7]   渝东构造样式分析与成因解析 [J].
徐政语 ;
李大成 ;
卢文忠 ;
林舸 ;
刘池阳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4, (01) :15-22
[8]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层岩石力学特征及地质学意义 [J].
周新桂 ;
陈永峤 ;
孙宝珊 ;
徐宏节 ;
操成杰 ;
段铁军 ;
佘晓宇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5) :8-12
[9]   渝鄂湘边区构造样式分析 [J].
刘学锋 ;
刘成鑫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2, (02) :1-4+6
[10]   川东地区层滑参数系统研究 [J].
李本亮 ;
孙岩 ;
朱文斌 ;
郭继春 ;
温世红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1, (01) :29-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