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平面研究的再评述

被引:18
作者
崔之久
冯金良
刘耕年
李德文
机构
[1]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
[2]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系 北京
[3] 北京 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石家庄
[4] 北京
[5] 南京
关键词
夷平面; 地貌演化; 风化壳测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31 [地貌学(地形学)];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评述了近几年夷平面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进展.限制性夷平面、岩溶夷平面、化石夷平面、风化壳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和对风化壳的测年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夷平面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指出,今后无论在夷平面变形、夷平面的原始高度、夷平面的识别和对比的研究上都需要不断的深入,但将夷平面与风化壳视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仍是未来研究夷平面的主流.
引用
收藏
页码:1761 / 176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再现中国地史期化石夷平面 [J].
冯金良 ;
崔之久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22) :1931-1936
[2]   覆盖型岩溶、风化壳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J].
崔之久 ;
李德文 ;
冯金良 ;
刘耕年 ;
李洪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06) :510-519+530
[3]   青藏高原地面抬升证据讨论 [J].
潘保田 ;
李吉均 ;
李炳元 .
兰州大学学报, 2000, (04) :100-111
[4]   湘桂黔滇藏一线覆盖型岩溶地貌特征与岩溶(双层)夷平面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山地学报, 2000, (04) :289-295+385
[5]   夷平面的三维显示与定量分析方法初探 [J].
刘勇 ;
王义祥 ;
潘保田 .
地理研究, 1999, (04) :391-399
[6]   青藏高原古岩溶的存在及其与东邻地区岩溶的对比 [J].
李德文 ;
崔之久 ;
刘耕年 .
中国岩溶, 1999, (04) :25-34
[7]   纪念台维斯侵蚀循环、准平原学说诞生一百周年 [J].
李吉均 .
兰州大学学报, 1999, (03) :157-163
[8]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古岩溶地貌及天然气富集特征 [J].
夏日元 ;
唐健生 ;
关碧珠 ;
罗伟权 ;
马振芳 ;
周树勋 ;
于忠平 ;
潘令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2) :37-40
[9]   中国红土型金矿类型、成因和找矿 [J].
刘国平 ;
汪东波 ;
徐勇 .
地质与勘探, 1999, (03) :14-16
[10]   夷平面数字地形模型的生成、显示与分析初探——以美武高原为例 [J].
王义祥 ;
刘勇 ;
潘保田 .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9, (01) :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