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530年干湿变化及其持续性特征研究

被引:16
作者
龚志强 [1 ,2 ]
支蓉 [1 ]
封国林 [2 ,3 ]
张强 [2 ]
机构
[1]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2]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旱涝指数; 突变; 温度;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旱涝尺度因子; 持续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采用中国530年旱涝指数序列,并将其划分为华北和西北东部地区(Ⅰ区)、长江流域地区(Ⅱ区)以及中南和东南沿海地区(Ⅲ区)3个区域。应用功率谱、滤波方法、BG算法等研究旱涝指数序列各相对平稳均值段之间的干湿转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30年的干旱时段和历史上的干旱或偏旱时段相比,Ⅰ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加快;Ⅱ区干湿转化频率没有太大变化;Ⅲ区干湿转化频率有所降低。并且重大干湿转折时期大多对应突变点比较集中,即这一时期气候态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或各种极端气候事件。结合小波系数的周期分析结果发现,Ⅰ区从1920年左右开始的干旱,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严重干旱以后,有可能在21世纪再持续50到70年,其后再一次发生由干旱向湿润的转型;Ⅱ区则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持续湿润期相对集中的情况。此外,Ⅰ—Ⅲ区干湿变化的特征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对应关系;Ⅰ区的干湿变化与当地温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正相关;Ⅱ区和Ⅲ区干湿变化与温度变化的联系较Ⅰ区差一些;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可能对3个区域的干湿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定义旱(涝)尺度因子,可以定量描述旱涝持续性的区域特征;滑动计算旱(涝)尺度因子,可以检测哪一时段对应有旱涝群发性事件及重大干湿期的转折。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20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21]   华北降水年代际振荡及其与全球温度变化的联系 [J].
严中伟 .
应用气象学报, 1999, (S1) :17-23
[22]   中国旱涝史料的层次分析 [J].
林振山 ;
卞维林 ;
金龙 ;
乐群 .
气象学报, 1999, (01) :113-121
[23]   中国小冰期的气候 [J].
王绍武 ;
叶瑾琳 ;
龚道溢 .
第四纪研究, 1998, (01) :54-64
[24]   中国东部6区域近1000年干湿序列的重建和气候跃变分析 [J].
张德二 ;
刘传志 ;
江剑民 .
第四纪研究, 1997, (01) :1-11
[25]   中国东部旱涝型的研究 [J].
叶瑾琳 ;
王绍武 ;
李晓东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7, (01) :70-78
[26]  
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J]. 王绍武.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 1990(05)
[27]   根据史料恢复历史温度序列 [J].
王绍武 .
气象, 1990, (04) :19-23
[28]   与ENSO现象有关的全球灾害性天气气候现象 [J].
胡增臻 ;
王绍武 .
灾害学, 1990, (01) :76-79
[30]   近500年的厄尔尼诺事件 [J].
王绍武 .
气象, 1989, (04) :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