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枯、黄萎病陆地棉材料分子水平的遗传差异评价

被引:14
作者
温小杰
马峙英
王省芬
张桂寅
李喜焕
机构
[1]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作物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保定,保定,保定,保定,保定
关键词
棉花; 抗枯、黄萎病; 遗传差异; SSR; AFLP;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2 [棉];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采用SSR和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不同年代培育的54个抗枯、黄萎病陆地棉品种(系)分子水平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22对SSR引物和20个AFLP引物组合共扩增出446个多态性标记,每个品种平均8.26个。采用SPSS11.5软件计算欧氏距离,中国抗病品种间欧氏距离分布在5.568~11.790之间,平均值为8.906;单一品种欧氏距离平均值为8.530~10.011,高于欧氏距离总平均值的品种共10个,占品种总数的18.52%;85.55%的品种欧氏距离值分布于7.000~10.000之间,表明中国供试抗病品种群体的遗传基础较为狭窄。作为比较对照的4个国外品种间欧氏距离变化在9.055~10.724之间。国内品种与国外品种之间的欧氏距离介于6.481~12.490,82.02%的品种欧氏距离值分布于8.000~11.000之间,表明国外品种与国内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基于SSR和AFLP整合数据的聚类分析,58个品种被划分为5个SAG(SSR&AFLP-basedgroups)分子类群,SAG的划分与品种系谱来源有较强的相关性。
引用
收藏
页码:936 / 94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我国棉花抗枯萎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J].
徐秋华 ;
张献龙 ;
聂以春 ;
冯纯大 .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03) :272-276
[2]   棉花AFLP技术体系的摸索与建立 [J].
赵宏 ;
王省芬 ;
张桂寅 ;
马峙英 .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1) :1-4
[3]   中国3大主产棉区棉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及其与农艺性状关系的研究 [J].
别墅 ;
孔繁玲 ;
周有耀 ;
张光梅 ;
张群远 ;
王孝纲 .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06) :597-603
[4]   利用分子标记和形态学性状检测的陆地棉栽培品种遗传多样性 [J].
武耀廷 ;
张天真 ;
殷剑美 .
遗传学报, 2001, (11) :1040-1050
[5]   山东棉花主要品种的系谱分析 [J].
张晓洁 ;
张军 ;
申贵芳 ;
王芙蓉 .
作物品种资源, 1999, (03) :27-28
[6]   我国抗枯萎病棉花品种(系)的系谱分析 [J].
冯纯大,张金发,刘金兰,孙济中 .
棉花学报, 1996, (02) :65-70
[7]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的抗性与DNA指纹图谱研究[D]. 王省芬.河北农业大学 2003
[8]  
作物育种学论丛[M].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 刘后利主编, 2002
[9]  
中国棉花品种系谱图[M].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周盛汉编著, 2000
[10]  
中国棉花品种及其系谱[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黄滋康主编,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