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双季稻区水稻不同机械化栽植方式对比试验与评价

被引:17
作者
李泽华 [1 ,2 ]
马旭 [1 ,3 ]
齐龙 [1 ,3 ]
谭穗妍 [1 ]
陈学深 [1 ]
谭永炘 [1 ]
梁仲维 [1 ]
孙国栋 [1 ]
黄益强 [4 ]
机构
[1] 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
[2] 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
[3] 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机械化; 稳定性; 水稻; 栽植方式; AMMI模型; 适应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233.71 [水稻生产机械化];
学科分类号
082801 ;
摘要
为探索不同机械化栽植方式对华南双季稻区的适应性及其影响机理,2011-2014年连续4 a在广东省肇庆市和江门市,以钵体苗人工手插为对照,安排了钵体毯状苗机插、毯状苗机插和毯状苗窄行机插3种机械化栽植方式的对比试验。应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AMMI)模型对影响水稻产量的栽植方式、环境和二者的互作进行了分析,进而对不同栽植方式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栽植方式水稻产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种机械化栽植方式对常规稻都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替代人工手插大面积推广使用;而杂交稻各次试验中3种机插秧栽植方式的产量都低于人工手插,杂交稻机插秧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AMMI分析中,栽植方式平方和、环境平方和及二者的互作平方和分别占处理平方和的6.39%、85.29%和8.31%,都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nterac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IPCA)前2个达到显著水平,两项累计解释了互作平方和的92.99%;残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的值为49.34 kg/hm2,占总均值的0.71%,表明AMMI2模型对试验的数据结构进行了很好的拟合。适应性评价显示,人工手插的平均产量最高,与环境存在较大正互作,是目前杂交稻种植中最好的栽植方式,但稳定性欠佳;毯状苗机插的平均产量最低,与环境的互作最小,是一种稳定性较好的栽植方式;钵体毯状苗机插的稳定性不及毯状苗机插,但平均产量高于毯状苗机插,与毯状苗机插相比平均增产约-2%6%;毯状苗窄行机插的稳定性不及钵体毯状苗机插,但平均产量与钵体毯状苗机插相差不大,在杂交晚稻种植中常常高于钵体毯状苗机插。研究结论对推进华南双季稻区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杂交中稻大苗机插植株生长特性与育秧技术研究.[D].姚雄.四川农业大学.2010, 12
[2]  
DPS数据处理系统.[M].唐启义; 著.科学出版社.2010,
[3]  
产量区域试验统计分析.[M].(美)H.G.Gauch;Jr.著;王磊等译;.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
[4]   移栽秧龄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J].
贾现文 ;
朱起超 ;
杨志远 ;
孙永健 ;
郭翔 ;
石勇 ;
马均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12) :18-25
[5]   双季稻区杂交稻机插秧低播量精密育秧试验 [J].
李泽华 ;
马旭 ;
谢俊锋 ;
陈国锐 ;
郑志雄 ;
谭永炘 ;
黄益强 .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 (06) :17-27
[6]   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形成优势及主要生理生态特点 [J].
张洪程 ;
朱聪聪 ;
霍中洋 ;
许轲 ;
蒋晓鸿 ;
陈厚存 ;
高尚勤 ;
李德剑 ;
赵成美 ;
戴其根 ;
魏海燕 ;
郭保卫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21) :50-59
[7]   利用AMMI模型分析寒地水稻3个品质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J].
刘丽华 ;
胡远富 ;
陈乔 ;
李红宇 ;
钱永德 ;
吕艳东 ;
郑桂萍 ;
左豫虎 .
作物学报, 2013, 39 (10) :1849-1855
[8]   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肇庆水稻生产经济效益的影响 [J].
张稳成 ;
邝健霞 ;
齐龙 ;
李泽华 ;
刘鸿萍 ;
马旭 ;
梁仲维 .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17) :161-165
[9]   不同机械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J].
张稳成 ;
唐湘如 ;
谢俊锋 ;
梁仲维 ;
李泽华 ;
马旭 ;
齐龙 ;
刘鸿萍 .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40 (11) :4-6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陆两优99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曾勇军 ;
潘晓华 ;
石庆华 ;
胡启锋 ;
尹冬 ;
李木英 ;
吴建富 ;
吴自明 ;
黄山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4 (05) :859-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