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6
作者
卢兴
机构
[1] 西安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心血管研究室西安
关键词
心肌梗塞范围; AMIS; 冠脉痉挛; 病理生理; 心肌缺血; 冠脉粥样硬化; 心肌肥大; 缺血心肌; 血管内皮; 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血小板聚集; 冠脉血管; 冬眠心肌; 斑块破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近年来,由于对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和缺血心性猝死,简称AMIS)的病理生理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得在防治AMIS的指导思想上及具体的措施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使AMIS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本文谨对AMIS的若干病理生理问题加以介绍,以供参考。一、AMIS的发病学及其发病的时间生物学
引用
收藏
页码:80 / 8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缺血心肌的再灌注性损伤及其机制 [J].
时安云 ;
贺红 .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1988, (04) :250-254
[2]   心肌梗塞后泵功能的恢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J].
卢兴 ;
杨继声 ;
杜晓军 ;
韩启德 ;
雷立权 .
病理生理学报, 1985, (01) :3-7
[3]   CONCORDANC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LTERATIONS IN MYOCARDIAL ISCHEMIC STATES [J].
TOROK, B ;
ROTH, E ;
TROMBITAS, K .
BASIC RESEARCH IN CARDIOLOGY, 1988, 83 (03) :223-228
[4]  
Dillman WH. Mol Cell Endo .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