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治理金融犯罪的政策抉择与模式转换

被引:44
作者
刘远
机构
[1]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交易型金融犯罪; 管理型金融犯罪; 刑事政策; 治理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我国治理金融犯罪的实践,从政策和模式上都选择了金融管理本位主义,而现在应该转向金融交易本位主义了。为此,需要将"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与"金融诈骗罪"的立法模式改为"破坏金融交易秩序罪"与"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的模式,需要从国有金融机构保护主义转向平等保护主义。与此相适应,应当摈弃单一刑事主义,而采取综合治理主义。当务之急是对交易型金融犯罪的刑事政策和治理模式从严苛转向宽和,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预防。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犯罪控制中的治理理论 [J].
焦俊峰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0, 18 (02) :99-104
[2]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J].
刘远 .
法学论坛, 2009, 24 (01) :72-79
[3]   论我国金融刑事立法体系的完善 [J].
赵芳 .
南方金融, 2006, (11) :57-58
[4]   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若干问题研究 [J].
程皓 .
法学评论, 2006, (04) :136-141
[5]   金融自由和安全的法律平衡 [J].
张宇润 .
法学家, 2005, (05) :91-99
[6]   山东省金融犯罪问题调研 [J].
吕绍忠 ;
李川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5, (01) :108-112
[7]   论我国转型期规制经济的刑事政策 [J].
龙宗智 .
法学, 2005, (01) :63-69
[8]   发现金融监管的制度逻辑——对孙大午案件的一个点评 [J].
刘燕 .
法学家, 2004, (03) :130-137
[9]   关于我国金融法治重构的思考 [J].
黄欣 ;
黄皓 .
中国法学, 2002, (04) :76-83
[10]   建立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对策研究 [J].
王爱俭 ;
孟昊 .
经济学动态, 2001, (02) :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