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经济区生态足迹时空差异与城市可持续性评价

被引:4
作者
宋亚洲 [1 ,2 ]
韩宝平 [1 ,3 ]
马晓冬 [4 ]
沈正平 [4 ]
机构
[1]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2] 江苏省丰县农业委员会
[3] 徐州工程学院
[4] 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性评价; 成员市; 淮海经济区;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11.02.021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淮海经济区1986—2008年生态足迹(EFs)的年际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20个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区域人均生态足迹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幅达5.74%。2008年,处在前4位的依次为莱芜市(9.143 6hm2),枣庄市(6.340 4hm2),淮北市(6.185 2hm2),济宁市(5.004 9hm2);后4位的分别是阜阳市(1.038 5hm2),周口市(1.122 1hm2),宿迁市(1.209 7hm2),开封市(1.319 5hm2)。各成员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近8倍,其中能源用地是导致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子。经济区人均生态承载力(ECs)表现为稳中有降,但各成员市之间空间差异程度不大,基本在0.4~0.7hm2之间变化。由此,淮海经济区生态供需状况由1986—1988年的较小盈余,1989年以后逐年出现生态赤字,到2008年人均赤字(EDS)达1.692 1hm2,年均增长29.08%,显然现有生态承载力已不足以支持其生态足迹需求,很大程度上需依靠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来弥补生态赤字差额,这种发展模式对自身生态经济系统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根据生态可持续评价结果,各成员市的生态可持续指数(IES)普遍偏低,半数以上的城市处在"中度不可持续类"发展状态。其中,莱芜、枣庄、淮北、济宁、泰安、徐州、日照等7市已进入"强不可持续类"城市。最后,从区域科学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222 / 22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市统计年鉴[1986—2009]. 淮海经济区个成员市统计局.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10
[2]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what urban economics leaves out. Rees WE. 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 . 1992
[3]  
淮海经济区城市年鉴. 淮海经济区联络处. 中国经济出版社 . 2007
[4]  
Perceptual and structural barriers to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economics from an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spective. Mathis Wackernagel, William E Rees. Ecological Economics . 1997
[5]   生态足迹改进模型及在江苏省耕地利用评价中的应用 [J].
刘钦普 ;
林振山 ;
冯年华 .
生态学杂志, 2007, (10) :1685-1689
[6]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区域科学发展研究[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 韩宝平等, 2009
[7]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J].
徐中民 ;
张志强 ;
程国栋 .
地理学报, 2000, (05) :607-616
[8]   生态足迹分析理论与方法 [J].
杨开忠 ;
杨咏 ;
陈洁 .
地球科学进展, 2000, (06) :630-636
[9]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J].
李政海 ;
王海梅 ;
高吉喜 ;
韩永伟 .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5) :587-593
[10]   黄河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生态足迹分析 [J].
王海梅 ;
李政海 ;
韩国栋 ;
韩经纬 ;
高吉喜 ;
许田 .
生态环境, 2007, (02) :602-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