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

被引:13
作者
徐海 [1 ]
朱春杰 [1 ]
郭艳华 [1 ]
刘宏光 [1 ]
王嘉宇 [1 ]
杨莉 [2 ]
杨乾华 [2 ]
郑家奎 [2 ]
徐正进 [1 ]
陈温福 [1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
[2]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生态环境; 籼粳杂交; 亚种特性; 穗部性状; 重组自交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探讨生态环境对籼粳稻杂交后代穗部性状的影响及其与亚种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辽宁育成的两个典型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F6群体(RIL1:中优早8号/丰锦、RIL2:七山占/秋光)为试材,分别在四川和辽宁同年种植,研究穗部性状和亚种特性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穗部形态、解剖性状与亚种特性都发生了极显著的变化。从辽宁到四川,穗颈粗和穗颈大维管束数极显著减少,第二节间小维管束数和大维管束比极显著增加,结实率特别是二次枝梗结实率极显著下降,程氏指数更加偏粳。穗颈大维管束数、大小维管束比、大维管束比、结实率和千粒重在亚种类型间差异显著。穗颈节间维管束数目与穗"库"结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充实特性相关不显著;相反,亚种特性与穗"库"结构性状相关不显著,而与籽粒充实特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穗部性状有极显著的影响。依穗颈粗去选择维管束性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穗颈大维管束数、籽粒充实特性、程氏指数三者之间互相制约,北方的育种者要在实践中统筹兼顾。
引用
收藏
页码:1540 / 154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1]   籼粳稻杂交育成品种的亚种特征性状及其与经济性状的关系 [J].
徐正进 ;
李金泉 ;
姜健 ;
荆彦辉 ;
张文忠 ;
陈温福 ;
张龙步 .
作物学报, 2003, (05) :735-739
[12]  
杂交水稻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袁隆平主编, 2002
[13]  
Ident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s) for the characters of vascular bundles in peduncle related to indica-japonica differentiation in rice ( Oryza sativa L.)[J] . Zhi-Hong Zhang,Ping Li,Ling-Xia Wang,Chang-Jun Tan,Zhong-Li Hu,Ying-Guo Zhu,Li-Huang Zhu. &nbspEuphytica . 2002 (2)
[14]   Identification of QTLs affecting traits of agronomic importance in a recombinant inbred population derived from a subspecific rice cross [J].
Xiao, J ;
Li, J ;
Yuan, L ;
Tanksley, SD .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996, 92 (02) :230-244
[15]  
Mapping of QTLs for vascular bundle system and spike morphology in rice (Oryza sativa L.). Sasahara H,Fukuta Y,Fukuyama T. Breeding Science . 1999
[16]  
QTL analysis of rice peduncle vascular bundle system and panicle trait. Teng S,Qian Q,Zeng DL,Kunihiro Y,Huang DN,Zhun LH. Acta Botanica Sinica . 2002
[17]   亚种间杂交稻结实率稳定性的研究 [J].
陈立云 ;
熊炜 ;
阳菊华 ;
肖应辉 ;
刘国华 ;
唐文帮 .
杂交水稻, 2003, (03) :52-55
[18]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穗颈维管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附视频 [J].
马均 ;
周开达 .
西南农业学报, 2001, (03) :1-5
[19]   亚种间杂交水稻亚优2号穗部性状特点的观察 [J].
段俊 ;
梁承邺 ;
黄毓文 ;
陈宝源 ;
刘鸿先 .
作物学报, 1999, (05) :647-649
[20]   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研究 [J].
周开达 ;
汪旭东 ;
李仕贵 ;
李平 ;
黎汉云 ;
黄国寿 ;
刘太清 ;
沈茂松 .
中国农业科学, 1997, (05) :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