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层水氮调控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

被引:13
作者
刘新宇 [1 ]
张丽娟 [1 ]
袁丽金 [1 ]
巨晓棠 [2 ]
文宏达 [1 ]
机构
[1] 不详
[2]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不详
[4]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5] 不详
关键词
15N; 小麦; 硝态氮; 水氮调控; 氮肥利用率; 根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耕层水氮调控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方法】设置0、150kgN·hm-22个氮水平和传统灌溉、优化灌溉2种灌水方式,共4个处理:不施氮传统灌溉(N0W1)、不施氮优化灌溉(N0W2)、施氮传统灌溉(N150W1)、施氮优化灌溉(N150W2)。采用15N微区注射技术,布置田间微区试验,将15N标记于110cm土层处。【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能够吸收注射在110cm处的标记硝态氮;不施氮的传统及优化灌溉、施氮的传统及优化灌溉对深层标记氮的吸收量分别为336.7、900.3、497.4和657.1mg·m-2,利用率分别是8.4%、22.4%、12.4%和16.3%,适当的水氮胁迫有利于小麦对土壤剖面深层标记硝态氮的吸收利用。4个处理80—150cm土层根长密度占总根长密度(0—150cm)的24.4%、32.3%、26.4%和28.2%,氮素不足优化灌溉有利于小麦中下层根系发育。【结论】耕层氮素养分不足及水分适度胁迫促进小麦中下层根系发育,提高小麦对土壤深层硝态氮的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3564 / 357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 [1] 水氮互作下水稻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
    孙永健
    孙园园
    李旭毅
    郭翔
    马均
    [J]. 作物学报, 2009, 35 (11) : 2055 - 2063
  • [2] 耕层施磷对土壤剖面深层累积NO-N运移及后效的影响
    袁丽金
    巨晓棠
    刘新宇
    张丽娟
    王珏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11) : 3940 - 3946
  • [3] 施氮水平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氮的影响
    郭胜利
    高会议
    党廷辉
    [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15 (04) : 808 - 814
  • [4] 磷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
    袁丽金
    巨晓棠
    张丽娟
    王珏
    刘新宇
    [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 (05) : 1665 - 1671
  • [5] 辽宁省三种类型作物产区饮用水硝态氮污染状况研究
    刘晓晨
    汪仁
    孙占祥
    [J]. 灌溉排水学报, 2008, (05) : 9 - 13
  • [6] 化学肥料的土壤生态环境效应
    李东坡
    武志杰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5) : 1158 - 1165
  • [7] 灌水量对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张永丽
    于振文
    [J]. 作物学报, 2008, (05) : 870 - 878
  • [8] 不同施磷量对大豆苗期根系形态性状的影响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陈雪丽
    李兴国
    [J]. 大豆科学, 2006, (04) : 360 - 364
  • [9] 燕麦根系对缺磷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高利平
    乌兰巴特尔
    樊明寿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1) : 221 - 223
  • [10] Effect of Nitrogen Management o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Rainfed Wheat and Maize in Northwest China[J]. DANG Ting-Hui, CAI Gui-Xin, GUO Sheng-Li, HAO Ming-De and L. K. HENG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Northwest Sci-Tech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Yangling 712100 (China).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210008 (China) FAO/IAEA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 Labor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