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区大雾过程近地面层特征研究

被引:23
作者
吴彬贵 [1 ,2 ]
张宏升 [1 ]
张长春 [2 ]
朱好 [1 ]
王兆宇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2] 天津市气象局
基金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雾; 大气边界层; 逆温; 气压场; 比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地面倒槽、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是天津冬季雾日多见的地面气压系统。为了解雾事件在上述三种天气系统下近地面层气象要素的演变规律,利用天津市250m气象铁塔梯度观测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别选取2002、2003和2004年相应气压场下的雾个例,比较分析了冬季雾天近地面层结构及低层水汽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三种天气系统条件下,均存在近地层逆位温层结和增湿现象,近地面40m以下高度为弱风。(2)地面倒槽形势下的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层结稳定且厚达千米,近地层呈多层逆温或弱逆位温层结;80m以上,雾前风力较强,雾中风力较弱;低空各层水汽显著上升时间提前于起雾时间约15h,且日夜增速持续均匀,雾中呈现出逆湿特征,雾顶超过250m。(3)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辐射雾过程中,日落后近地面浅薄逆温层结生成并于05时(北京时间,下同)左右达最强,日出后减弱,于11时左右消散;仅夜间近地层水汽显著增加,且塔层250m逆温强度达到3.0℃时才开始出现,距起雾时间约2~9h;雾形成后,逆温层底抬升,雾体中逐渐演变呈不稳定层结;雾中呈现下湿上干特征,雾厚分别为80m和60m左右。(4)华北地形槽和地面弱高压下的风廓线演变规律有显著差异,即前者80m以上6m.s-1左右南风和北风呈规律性日变化转换特征,而后者250m低层大气恒为弱风控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79 / 190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我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 [J].
林建 ;
杨贵名 ;
毛冬艳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8, (02) :171-181
[2]   南岭山地一次锋面浓雾过程的边界层结构分析 [J].
邓雪娇 ;
吴兑 ;
唐浩华 ;
范绍佳 ;
黄浩辉 ;
毛伟康 ;
叶燕翔 .
高原气象, 2007, (04) :881-889
[3]   北方地区春冬季雾天边界层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对比研究 [J].
王凯 ;
张宏升 ;
王强 ;
李富余 ;
陈家宜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1) :55-60
[4]   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 [J].
刘小宁 ;
张洪政 ;
李庆祥 ;
朱燕君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5, (02) :220-230+271
[5]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J].
吴兑 .
气象, 2005, (04) :3-7
[6]   气溶胶粒子对城市雾影响的模拟研究 [J].
石春娥 ;
姚克亚 ;
马力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4) :485-492
[7]   西双版纳地区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J].
黄建平 ;
李子华 ;
黄玉仁 ;
黄玉生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6) :821-834
[8]   1996年南京连续5天浓雾的物理结构特征 [J].
李子华 ;
黄建平 ;
周毓荃 ;
朱诗武 .
气象学报, 1999, (05) :622-631
[9]   辐射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 [J].
黄建平 ;
朱诗武 ;
朱彬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8, (02) :97-104
[10]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and hydrostatic stability in nocturnal fog [J].
Nishikawa, T ;
Maruyama, S ;
Sakai, S .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 2004, 113 (02) :273-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