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生业方式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8
作者
孙永刚 [1 ]
贾鑫 [2 ]
机构
[1] 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2]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红山文化; 兴隆沟第二地点; 魏家窝铺遗址; 生业方式; 气候;
D O I
10.16216/j.cnki.lsxbwk.201604129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最为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5 000~6 500年。魏家窝铺遗址和兴隆沟第二地点的浮选结果显示,炭化粟、黍的出土比例较低,可能反映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以粟、黍等农作物为代表的农业水平不高。结合出土器物和动物考古资料认为,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在该时期人类生业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6.5~5.5ka B.P.气候温暖干燥,但相对稳定,这可能保证了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持续发展;但相对于与红山文化同时期的中原文化区,东北地区夏季风并不强盛,降水并不丰富,这可能使得红山文化的影响范围小于仰韶文化。5.5ka B.P.前后的干冷事件可能导致红山文化的逐渐衰落。辽西地区红山文化时期相对干燥的气候条件可能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该时期的先民不得不从事狩猎、家畜饲养渔业、采集等生业模式补充食物资源。此外,不同的地貌环境特征可能促进了生业模式的多样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21]  
西峰地区全新世黄土孢粉分析及其植被演化.[D].徐娟.首都师范大学.2006, 12
[22]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文化演化过程与植物遗存研究.[D].贾鑫.兰州大学.2012, 06
[23]  
植物考古学.[M].赵志军; 著.科学出版社.2010,
[24]  
GIS支持下的赤峰地区环境考古研究.[M].滕铭予; 著.科学出版社.2009,
[25]  
东北石器时代考古.[M].赵宾福[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2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 著;刘丕坤 译.人民出版社.1979,
[27]  
Temperature evolution from the δ ~(18)O record of Hani peat; Northeast China; in the last 14000 years.[J].Shibata YASUYUKI;.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9, 07
[28]   关中地区的新石器古文化发展与古环境变化的关系 [J].
吕厚远 ;
张健平 .
第四纪研究, 2008, (06) :1050-1060
[29]   辽西地区新石器文化工具的量化研究与农业水平评估——兼论辽西地区文明起源的特点 [J].
张星德 .
东北史地, 2008, (06) :7-14
[30]   GIS在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初步应用 [J].
滕铭予 .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7, (01) :81-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