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被引:26
作者
王朝晖
陈菊芳
徐宁
齐雨藻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2]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广州
关键词
裸甲藻; 大亚湾; 南中国海; 种群动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研究了大亚湾 1 997年 7月至 1 998年 6月裸甲藻种群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裸甲藻在大亚湾主要出现在 4~ 5月份 ,并在 4月至 5月份出现了 4个密度高峰 ,最高密度可达每毫升 996个细胞 ,6月至 9月份偶有出现 ,1 0月至2月份则未出现。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为 2 5~ 3 0℃和 2 4‰~ 3 2‰。裸甲藻在大亚湾的出现及 4、5月份的密度高峰与水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 ,3月份水温存在一个急升期 ,水温由 3月初的 1 5 .5℃以下上升至 3月底的2 3 .5℃左右 ,为裸甲藻种群密度的急剧增长提供了合适的温度条件。大亚湾盐度的季节波动较小 ,与裸甲藻种群的季节变化无关。大亚湾氮、磷、硅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 ,不存在营养元素缺乏 ,但高密度的裸甲藻种群仅在氮、磷含量及氮磷比分别为 5 0~ 1 0 0μg/L、5~ 2 0μg/L和 5~ 3 0范围内出现 ,氮、磷、硅 3种营养盐的含量及它们之间的比值特别是氮磷比是影响裸甲藻高密度出现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825 / 183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1998年春深圳湾环节环沟藻赤潮及其发生原因的探讨 [J].
王朝晖 ;
齐雨藻 ;
尹伊伟 ;
江天久 ;
谢隆初 .
海洋科学, 2001, (05) :47-50
[2]   珠海桂山岛米氏裸甲藻赤潮对鱼鳃损伤的病理学组织观察 [J].
王朝晖 ;
尹伊伟 ;
齐雨藻 ;
谢隆初 ;
江天久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1, (01) :133-138+144
[3]   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生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J].
黄长江 ;
齐雨藻 ;
黄奕华 ;
林小涛 .
海洋与湖沼, 1997, (03) :245-255
[4]   南海大鹏湾浮游植物的生态学特征 [J].
齐雨藻,吕颂辉 .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1995, (01) :111-117
[5]  
南海资源与环境研究文集[M]. 中山大学出版社 , 梁松主编, 1999
[6]  
Are changes in N:P ratios in coastal waters the key to increased red tide blooms?[J] . I. J. Hodgkiss,K. C. Ho.Hydrobiologia . 1997 (1)
[7]  
Blooms of the dinoflagellate Gyrodinium aureolum in a Long Island estuary:[J] . J. Chang,E. J. Carpenter.Marine Biology . 198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