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庄—八面河地区原油混源问题探讨及混合比计算

被引:6
作者
郑亚斌 [1 ]
黄海平 [2 ]
周树青 [2 ]
杜秀娟 [3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地质大学
[3] 中国矿业大学
关键词
牛庄洼陷; 八面河; 混源油; 混合比; 生物标志物; 芳香甾;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07.05.021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牛庄—八面河地区混源油问题进行了研究。将来自沙三段成熟源岩的牛庄油田原油和来自沙四段源岩的八面河油田原油作为端元,通过伽马蜡烷含量/C30藿烷与藿烷/甾烷交会图、重排单芳甾/C27βS单芳甾比值和芳香甾含量交会图等方法,尝试计算了原油的混合比。计算结果显示从牛庄洼陷向八面河地区沙四段来源油的比例逐渐增加且两种方法计算的混合比一致。牛庄洼陷中心以沙三段来源油占绝对优势,八面河斜坡区则是以沙四段来源油为主,而王家岗地区则二者兼而有之。
引用
收藏
页码:795 / 79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东营凹陷王家岗孔店组油气成因解析 [J].
李素梅 ;
庞雄奇 ;
邱桂强 ;
高永进 .
沉积学报, 2005, (04) :726-733
[2]   冀中坳陷苏桥—文安地区混源油定量识别模式研究——典型原油混合实验及混源油识别模式 [J].
梁宏斌 ;
张敏 ;
王东良 ;
孟凡成 ;
朱翠山 ;
冯敏 .
沉积学报, 2004, (04) :689-693
[3]  
LI Sumei, PANG Xiongqi and JIN Zhijun Key Laboratory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2249 Basin & Reservoir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Sinopec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083.Application of Biomarkers to Quantitative Source Assessment of Oil Pools[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4(03):684-690
[4]   牛庄洼陷南斜坡未熟-低熟烃源岩排烃特征探讨 [J].
李素梅 ;
庞雄奇 ;
金之钧 ;
马晓昌 ;
句礼荣 .
沉积学报, 2004, (01) :161-168
[5]   未熟—低熟油流体特征——以济阳坳陷古近系为例 [J].
施继锡 ;
余孝颖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3, (04) :314-318
[6]   八面河地区原油、烃源岩中甾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应用 [J].
李素梅 ;
庞雄奇 ;
金之钧 .
地球科学, 2002, (06) :711-717
[7]   半咸水湖相未熟油成因机理模拟实验研究 [J].
张林晔 ;
张守春 ;
黄开权 ;
卓勤功 ;
洪志华 ;
黄第藩 ;
王铁冠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9, (04) :361-368
[8]  
Linye Zhang,Yitao Song,Guangli Wang,Difan Huang.Organic composition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Jiyang super-depression and its implication to petroleum geology[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6
[9]  
李明诚编著.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