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

被引:79
作者
顾康康
机构
[1]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评价方法; 可持续发展; 研究展望;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2.02.032
中图分类号
X171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生态承载力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对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与完善。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的生态承载力概念进行了总结,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学者对于生态承载力概念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承载力概念的内涵。依据生态承载力评价的思路,将国内外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分为3类,第1类是指标体系评价法,第2类是以能量、物质流为基础的产品周期评价,第3类是综合性评价。上述评价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问题上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需要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采用互补的方式对方法进行集成,加强综合集成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最后,结合生态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生态承载力中主动因子与被动因子、生态承载力预测及其与区域规划的结合、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生态承载力方法改进等亟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引用
收藏
页码:389 / 3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21]   黑龙江省土地承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J].
王旭光 ;
高玉慧 ;
王英华 ;
王忠伟 .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 (02) :30-32
[22]   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景观规划各预案对指示物种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J].
李晓文 ;
肖笃宁 ;
胡远满 .
生态学报, 2001, (05) :709-715
[23]   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 [J].
毛汉英 ;
余丹林 .
地理学报, 2001, (03) :363-371
[24]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设计及评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案例研究 [J].
王书华 ;
毛汉英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3) :248-254
[25]   国内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 [J].
郭秀锐 ;
毛显强 ;
冉圣宏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0, (S1) :29-31
[26]   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J].
黄宁生 ;
匡耀求 .
经济地理, 2000, (02) :52-56
[27]   黑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测 [J].
王家骥 ;
姚小红 ;
李京荣 ;
常虹 ;
王渊高 .
环境科学研究, 2000, (02) :44-48
[28]   阳新县矿产资源现状优势评价及资源承载力分析 [J].
吕贻峰 ;
李江风 ;
周伟 ;
唐大平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999, (04) :386-390
[29]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研究 [J].
王中根 ;
夏军 .
长江职工大学学报, 1999, (04) :9-12
[3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 [J].
欧阳志云 ;
王效科 ;
苗鸿 .
生态学报, 1999, (05)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