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长江河口涨落潮不对称性动力成因分析
被引:16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彪
朱建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建荣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路
机构
: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来源
:
海洋学报(中文版)
|
2011年
/ 33卷
/ 03期
关键词
:
长江河口;
涨落潮不对称;
径流量;
潮汐;
数值试验;
D O I
:
暂无
中图分类号
:
P343.5 [河口、三角洲];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长江河口存在着涨落潮流速和历时的不对称现象。本应用长江河口三维数值模式,数值试验定量给出了不同径流量、潮汐和水深下南北支、南北港和南北槽涨潮落潮平均流速和历时,通过横断面涨潮落潮通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观点从动力机制上给出了涨潮落潮流速和历时不对称的成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研究.[D].吴辉.华东师范大学.2006, 03
[2]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M].沈焕庭等著;.海洋出版社.2003,
[3]
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M].陈吉余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长江口区河海划界自然条件及方案探讨
陈沈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沈良
胡方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方西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谷国传
[J].
海洋学研究,
2009,
27(S1)
(S1)
: 1
-
9
[5]
长江口南支分流分沙比观测与分析
万正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万正松
闵凤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闵凤阳
张志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张志林
刘桂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刘桂平
浦泽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浦泽良
黎礼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黎礼刚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3)
: 416
-
423
[6]
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水输送机制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辉
朱建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建荣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
(01)
: 17
-
25
[7]
河口涨落潮槽水动力特征及河槽类型判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高峰
沈焕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焕庭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加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华林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
(05)
: 151
-
156
[8]
东海黄海渤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
张衡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衡
朱建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建荣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辉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 71
-
77
[9]
不同水文组合对长江口南港流场的影响
罗小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罗小峰
陈志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陈志昌
[J].
水运工程,
2005,
(01)
: 62
-
65
[10]
1996年3月长江河口水文观测和分析
朱建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建荣
刘新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新成
沈焕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焕庭
肖成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肖成猷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4)
: 87
-
93
←
1
2
→
共 17 条
[1]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研究.[D].吴辉.华东师范大学.2006, 03
[2]
长江河口盐水入侵.[M].沈焕庭等著;.海洋出版社.2003,
[3]
长江河口动力过程和地貌演变.[M].陈吉余等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4]
长江口区河海划界自然条件及方案探讨
陈沈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沈良
胡方西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胡方西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胡辉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谷国传
[J].
海洋学研究,
2009,
27(S1)
(S1)
: 1
-
9
[5]
长江口南支分流分沙比观测与分析
万正松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万正松
闵凤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闵凤阳
张志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张志林
刘桂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刘桂平
浦泽良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浦泽良
黎礼刚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长江科学院河流研究所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黎礼刚
[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3)
: 416
-
423
[6]
长江河口北支倒灌盐水输送机制分析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辉
朱建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建荣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7,
(01)
: 17
-
25
[7]
河口涨落潮槽水动力特征及河槽类型判定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高峰
沈焕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焕庭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加学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华林
[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5,
(05)
: 151
-
156
[8]
东海黄海渤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
张衡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衡
朱建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建荣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吴辉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 71
-
77
[9]
不同水文组合对长江口南港流场的影响
罗小峰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罗小峰
陈志昌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武汉大学水利工程学院
陈志昌
[J].
水运工程,
2005,
(01)
: 62
-
65
[10]
1996年3月长江河口水文观测和分析
朱建荣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朱建荣
刘新成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刘新成
沈焕庭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沈焕庭
肖成猷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肖成猷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4)
: 87
-
93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