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松-沙棘混交模式对生境和油松生长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白岗栓 [1 ]
侯喜录 [1 ]
张占雄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2] 陕西省安塞县科技开发培训中心
关键词
油松; 沙棘; 混交模式; 生境; 生长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91.254 [油松]; S793.6 [沙棘];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油松纯林为对照,对油松与沙棘行状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宽行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林地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及油松的存活率、高度、地径、顶梢年生长量等进行13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均高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林地的光照强度为油松纯林的较高,带状混交、宽行混交沙棘平茬、行状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宽行混交和行状混交的较低;土壤储水量在11年后表现为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油松纯林的较低;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表现为沙棘郁闭度、高度越高,土壤密度越低,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越高。与油松纯林相比,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油松的高度和地径在6年以后明显较低,存活率在7年以后显著降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高度在7年以后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油松高度在10年以后高于带状混交的油松;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地径在9年以后大于油松纯林的油松地径;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的油松顶梢年生长量在6年以后较大,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的较小。油松与沙棘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促进了油松的生长,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降低了油松的存活率,抑制了油松的生长。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4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沙棘-杨树混交林生物量、林地土壤特性及其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J].
崔浪军 ;
梁宗锁 ;
韩蕊莲 ;
杨建伟 .
林业科学, 2003, (06) :1-7
[2]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水文生态效应 [J].
赵鸿雁 ;
吴钦孝 ;
刘国彬 .
生态学报, 2003, (02) :376-379
[3]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林冠截留动态过程研究 [J].
赵鸿雁 ;
吴钦孝 .
生态学杂志, 2002, (06) :20-23
[4]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和土壤水分生态效益分析 [J].
陈云明 ;
刘国彬 ;
侯喜录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1) :1389-1393
[5]   黄土丘陵区沙棘群落特性及林地水分、养分分析 [J].
阮成江 ;
李代琼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09) :1061-1064
[6]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截留动态研究 [J].
赵鸿雁 ;
吴钦孝 ;
从怀军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4) :381-385
[7]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叶杨沙棘混交林研究 [J].
宋西德 ;
侯琳 ;
罗伟祥 ;
穆兴民 ;
许学选 ;
王文龙 ;
张国昌 .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 (02) :15-17+27
[8]   沙棘对中国亚湿润干旱区杨树人工林生长与生产力的影响(英文) [J].
刘世荣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2) :169-174
[9]   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J].
邹桂霞 ;
刘素媛 .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1999, (04) :9-10
[10]   半干旱地区油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效益分析 [J].
王世忠 ;
李树民 .
林业科技通讯, 1999, (06) :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