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的系统演化探讨

被引:6
作者
周仁超
姚崇怀
机构
[1] 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
[2] 华中农业大学林学系 武汉
[3] 武汉
关键词
芍药属牡丹组; 革质花盘亚组; 系统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1 [植物演化与植物发展];
学科分类号
071001 ;
摘要
芍药属牡丹组革质花盘亚组全部原产中国 ,它们对中国、日本、美国和欧洲的栽培牡丹品种影响甚大。作者在对本亚组 9种牡丹 (含 3个亚种 )形态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花粉、染色体、蛋白质和DNA水平上的研究证据 ,提出了本亚组的系统演化的可能途径为 :(1 )卵叶牡丹→银屏牡丹→矮牡丹→圆裂四川牡丹→四川牡丹 ,(2 )卵叶牡丹→凤丹→紫斑牡丹→太白山紫斑牡丹。另外作者对肉质花盘亚组的系统演化地位也进行了讨论
引用
收藏
页码:72 / 75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历史和分类处理 [J].
洪德元 ;
潘开玉 .
植物分类学报, 1999, (04) :48-65
[2]   芍药属牡丹组的系统学研究——基于RAPD分析 [J].
邹喻苹 ;
蔡美琳 ;
王子平 .
植物分类学报, 1999, (03) :13-20
[3]   几个牡丹野生种的花粉形态及其演化、分类的探讨 [J].
袁涛 ;
王莲英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01) :22-26
[4]   银屏牡丹——花王牡丹的野生近亲 [J].
洪德元 ;
潘开玉 ;
谢中稳 .
植物分类学报, 1998, (06) :36-41
[5]   中国牡丹起源的研究 [J].
李嘉珏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2) :26-30
[6]   牡丹野生种间蛋白质谱带的比较研究 [J].
于玲 ;
何丽霞 ;
李嘉珏 ;
成仿云 .
园艺学报, 1998, (01) :100-102
[7]   甘肃紫斑牡丹与中原牡丹类群染色体的比较研究 [J].
于玲 ;
何丽霞 ;
李嘉珏 .
园艺学报, 1997, (01) :80-84
[8]   甘肃紫斑牡丹品种与中原牡丹品种银带和Giemsa C带的研究 [J].
于玲,幸亨泰,马瑞君 .
西北植物学报, 1996, (04) :368-371+465
[9]   栽培牡丹起源研究初探 [J].
裴颜龙 .
北方园艺, 1996, (02) :55-55
[10]   芍药科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分析 [J].
潘开玉 .
植物分类学报, 1995, (04) :34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