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因分析

被引:25
作者
朱志敏 [1 ]
沈冰 [1 ]
崔洪庆 [2 ]
周家云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关键词
煤层气; 次生生物-热解混合成因气; 阜新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分、气体同位素和热演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气体组分中甲烷含量高,主要为干气;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1)为-58.00‰-44.70‰,气体较轻;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42%1.67%,热演化程度较低。另外,盆地在孙家湾期整体隆升,地下水以地表降水渗入为主,早期生成的原生生物气生成量有限且大多散失,考虑到成煤后两期岩浆活动,现今保存的煤层气为次生生物-热解混合成因煤层气,盆地煤层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应针对此类混合成因煤层气进行。
引用
收藏
页码:67 / 7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21]   阜新煤田王营煤层气田构造因素研究 [J].
赵明鹏 ;
王宇林 ;
周瑞 .
煤炭学报, 1999, (03) :3-8
[22]   阜新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 [J].
王伟锋 ;
陆诗阔 ;
谢向阳 ;
郭玉新 ;
孙月平 .
新疆石油地质, 1998, (03) :18-22+74
[23]   王营井田地下水与煤层气赋存运移的关系 [J].
刘俊杰 .
煤炭学报, 1998, (03) :3-8
[24]   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以阜新煤盆地为例 [J].
王桂梁 ;
马杏垣 ;
荆惠林 ;
云武 ;
王大庆 ;
谭海樵 ;
李海玉 .
高校地质学报, 1996, (03) :45-55
[25]   生物气模拟试验的进展 [J].
李明宅 ;
张洪年 ;
刘华 ;
张辉 ;
邓宇 ;
连莉文 ;
尹小波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2) :117-122
[26]  
中国东北部晚中生代裂陷作用和东北亚断陷盆地系[J]. 李思田,杨士恭,吴冲龙,黄家福,程守田,夏文臣,赵根榕.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7(02)
[27]  
我国煤层气组份、碳同位素类型及其成因和意义[J]. 戴金星,戚厚发,宋岩,关德师.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