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赤红壤坡地幼龄果园间作牧草的水土保持效应

被引:26
作者
段舜山
蔡昆争
王晓明
徐宁
机构
[1] 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华南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
[2] 华南农业大学生态研究所
[3]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4] 暨南大学水生态科学研究所!广东广州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赤红壤坡地; 牧草饲料作物; 水土保持; 幼龄果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野外观测试验于 1997年在广东省鹤山市四季园农场的赤红壤坡地上进行。试验设计了幼龄果园间作番薯 ( A) ;幼龄果园间作花生 ( B) ;幼龄龙眼树间野生牧草 ( C) ;梯田地表裸露( CK)为对照 4个处理 ,采用自制的径流收集器分别测定了各处理 4场降雨的径流深度、径流系数、水土流失量和侵蚀量等指标。结果表明 ,CK的平均径流深度为 3.4 5mm/ 10 mm,降水流失率为 34 .5% ,平均每 10 mm降雨的土壤侵蚀量为 2 94 .0 3kg/ hm2 ,年土壤侵蚀模数为50 .78t/ ( hm2 ·年 ) ;A、B、C 3个间作不同作物处理的平均地表径流量分别比裸地对照降低4 3.82 %、36.4 5%和 4 7.4 7% ,平均土壤侵蚀量分别比对照减少 94 .4 1%、64.32 %和 73.4 6% ;幼龄果园间作番薯 ( A)处理的保土效果最佳 ,幼龄龙眼树间野生牧草 ( C)处理的保水效果最好。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1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论长江与珠江流域的水灾、水土流失及植被生态恢复工程 [J].
夏汉平 .
热带地理, 1999, (02) :29-34+64
[3]   洞庭湖区1996年与1954年特大洪涝灾害比较研究 [J].
何林福 ;
李翠娥 .
热带地理, 1998, (02) :122-127+139
[4]   南亚热带荒坡地不同作物种植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J].
蔡昆争 ;
段舜山 ;
陈荣均 .
水土保持研究, 1998, (02) :104-107+172
[5]   红壤侵蚀区植被重建与可持续发展 [J].
牛德奎 ;
郭晓敏 .
水土保持研究, 1998, (02) :90-94
[6]   广东’94特大洪水与防洪涝对策 [J].
张声才 .
热带地理, 1997, (01) :30-35
[7]   中国新兴的热带草业 [J].
王书暖 .
草业科学, 1996, (02) :10-13+20
[8]   我国生态农业主要种植模式及其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原理 [J].
孙鸿良 .
生态农业研究 , 1996, (01) :17-24
[9]  
生态系统水热原理及其应用[M]. 气象出版社 , 周国逸 著, 1997
[10]  
广东山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M]. 广东科技出版社 , 广东省科学院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主编,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