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与弱化岩石圈地幔的相互作用:以燕山造山带为例

被引:24
作者
路凤香 [1 ]
郑建平 [1 ]
张瑞生 [1 ]
邵济安 [2 ]
李伍平 [3 ]
余淳梅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3] 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关键词
燕山造山带; 下地壳; 拆沉作用; 弱化的岩石圈地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发育4期钙碱性火山活动,它们的源区组成都是受壳幔相互作用的制约,其中髫髻山组和义县组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髫髻山组岩性比较单一,地球化学参数变化范围小,岩浆的AFC作用不强烈,源区成分不复杂.依据Kay et al.(1991)的方法,估算了早-中侏罗世燕山地区的地壳厚度为40-45 km.髫髻山组粗安岩是在加厚的地壳 (40-45 km)条件下,源区是含角闪石的石榴石麻粒岩+底侵的基性岩的壳幔过渡带熔融形成.义县组火山岩的源区为下地壳+岩石圈地幔,地幔组分较髫髻山组增加.研究区中生代早期地壳开始加厚,发生下地壳拆沉,进入流变学性质改变了的“弱化的岩石圈地幔”,二者发生作用.岩石圈地幔在中生代晚期受到流体、熔体、地幔矿物中活化的分子水、剪切构造作用,以及温、压条件改变的影响,导致岩石圈地幔发生不均一的局部弱化,为容纳拆沉的下地壳提供了优化场所.推测弱化岩石圈地幔出现于135 Ma以后燕山地区发育的小型拉伸盆地之下,以及对应的小型软流圈底辟体之上.上述模型可以与俯冲带的楔形地幔与俯冲洋壳的相互作用相对比.
引用
收藏
页码:1 / 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华北克拉通东部显生宙地幔演化 [J].
路凤香 ;
郑建平 ;
张瑞生 ;
陈美华 .
地学前缘, 2005, (01) :61-67
[2]   地幔中水的存在形式和含水量 [J].
谢鸿森 ;
侯渭 ;
周文戈 .
地学前缘, 2005, (01) :55-60
[3]   燕山造山带中段中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J].
李伍平 ;
李献华 .
岩石学报, 2004, (03) :501-510
[4]   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J].
吴福元 ;
葛文春 ;
孙德有 ;
郭春丽 .
地学前缘, 2003, (03) :51-60
[5]   华北中生代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以辽宁阜新为例 [J].
张宏福 ;
郑建平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06) :603-609
[6]   辽西早白垩世义县组火山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J].
李伍平 ;
李献华 ;
路凤香 ;
周瑶琪 ;
章大港 .
岩石学报, 2002, (02) :193-204
[7]   辽西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J].
李伍平 ;
李献华 ;
路凤香 .
岩石学报, 2001, (04) :523-532
[8]   北京西山晚侏罗世粗安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J].
李伍平 ;
路凤香 ;
李献华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1, (03) :247-254
[9]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J].
樊祺诚 ;
隋建立 ;
刘若新 ;
周新民 .
岩石学报, 2001, (01) :1-6
[10]   初论板内造山带 [J].
张长厚 .
地学前缘, 1999, (04) :29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