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板内造山带

被引:83
作者
张长厚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关键词
板内造山带; 板缘造山带; 拆沉作用; 板块碰撞远程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讨论了关于板内造山带含义的不同认识。指出板内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带,而不是板缘造山带或板间造山带持续发展的结果。简要介绍分别发育在4 个大陆的不同时代的板内造山带,总结板内造山带在区域大地构造位置、造山带构造格局、构造变形与变质作用、岩浆活动与沉积作用、造山带构造演化等方面与板缘造山带的差异。板内造山带形成于相对较老且强硬的岩石圈板块内部,造山带内部构造单元不具有平行于造山带走向分布的特征,即不具有线状构造格局,构造变形具有地台基底乃至整个地壳卷入的厚皮构造性质,同造山区域变质作用微弱,同造山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构造变形均无极性演化趋势。岩石圈拆沉作用(delamination) 可较好地解释板内造山带的火山活动特征。尽管板块间相互作用( 俯冲或碰撞)所产生的水平挤压应力似乎更易于阐明板内造山带的收缩变形特征;但是,板块间相互碰撞或俯冲产生的边界应力可否有效地被远程传递,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将板块间相互作用的水平应力场与岩石圈纵向物质与能量调整( 重力、热力等) 因素作综合考虑,可能是解决板内造山带造山作用机制的有效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295 / 30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河北省兴隆煤田及邻区厚皮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隐伏煤田问题 [J].
张长厚 ;
陈爱根 ;
白志达 .
现代地质, 1997, (03) :46-53
[2]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及其与前陆褶冲带的对比研究 [J].
张长厚,宋鸿林 .
地球科学, 1997, (01) :33-36
[3]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生代逆冲构造样式及形成过程 [J].
张长厚 ;
宋鸿林 .
地质力学学报, 1996, (03) :27-28
[4]   北京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J].
宋鸿林 .
现代地质, 1996, (02) :149-158
[6]   秦巴及邻区构造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认识 [J].
严克明 ;
耿树方 .
中国区域地质, 1993, (04) :289-301
[7]   亚洲大陆岩石圈多层构造模型和塑性流动网络 [J].
王绳祖 .
地质学报, 1993, (01) :1-18
[8]   燕辽三叠纪碱性偏碱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J].
牟保磊 ;
阎国翰 .
地质学报, 1992, (02) :108-121
[9]   论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属同一个岩石圈板块 [J].
耿树方 ;
严克明 .
中国区域地质, 1991, (02) :97-103+105
[10]   燕山地区中生代造山运动及构造演化 [J].
赵越 .
地质论评, 1990, (01)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