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9
作者
岑思弦 [1 ,2 ]
巩远发 [1 ]
王霄 [1 ,3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研究中心
[2]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3] 河南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淮河流域; 洪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 [水汽、凝结和降水];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热汇)的控制;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我国东部地区(10°N~45°N,110°E~120°E),从北到南,〈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热源、热汇、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在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不利于)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在位相5~8,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相反,在位相1~4,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引用
收藏
页码:1286 / 1296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东亚季风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经向与纬向传播特征分析 [J].
琚建华 ;
孙丹 ;
吕俊梅 .
大气科学 , 2008, (03) :523-529
[2]   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与大气低频波动关系的研究 [J].
马晓青 ;
丁一汇 ;
徐海明 ;
何金海 .
大气科学, 2008, (02) :380-394
[3]   初夏东亚-太平洋大气热源与长江流域及邻近地区7、8月降水异常的关系 [J].
简茂球 ;
乔云亭 ;
罗会邦 ;
陈文 .
大气科学 , 2007, (04) :735-746
[4]   夏季亚洲大气热源汇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J].
巩远发 ;
段廷扬 ;
张菡 .
大气科学, 2007, (01) :89-98
[5]   1991年江淮梅雨与副热带高压的低频振荡 [J].
毛江玉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5, (05) :762-770
[6]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the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flood in 1998[J]. CHEN Guixing, LI Weibiao, YUAN Zhuojian & WEN Zhiping Department of Atmospheric Science/Center of Monsoon and Environ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5(07)
[7]   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和北半球环流年际变化的相关分析 [J].
刘新 ;
李伟平 ;
吴国雄 .
气象学报, 2002, (03) :267-277
[8]  
Climatic feature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ink over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n 35 years and its relation to rainfall in China[J]. 赵平 ,陈隆勋.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1(09)
[9]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Ⅱ.水平非均匀加热与能量频散 [J].
刘屹岷 ;
吴国雄 ;
宇如聪 ;
刘新 .
大气科学, 2001, (03) :317-328
[10]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I.热力适应和过流 [J].
吴国雄 ;
刘屹岷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4) :433-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