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格证据在性骚扰案件中的运用

被引:3
作者
骆东平
机构
[1]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
性骚扰; 品格证据; 二次伤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D915.2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美国、新西兰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认为,在性骚扰案件中,加害人的品格证据具有关联性与可采性。对于受害人性方面的品格证据,美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在运用时采取了有条件的采用态度;而新西兰则明确规定受害人性方面的品格证据不具备可采性,因而不能在诉讼中提交。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鼓励受害人揭发此类违法行为和防止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这些做法值得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Reichman v Bureau of Affirmative Action. 536F.Supp.1149,30FEP Cases1644,M.D.Pa . 1952
[2]  
性骚扰争议新论[台]焦兴铠.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2003
[3]  
An Analytical Approach to Evidence Text Problems and Cases. R.J.Allen,R.B.Kuhns. . 1989
[4]   Character evidence and the object of trial [J].
Sanchirico, CW .
COLUMBIA LAW REVIEW, 2001, 101 (06) :1227-1311
[5]  
美国联邦刑事诉讼规则和证据规则[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卞建林译, 1996
[6]  
送法下乡[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苏力著, 2000
[7]  
Evans v.Mail Handlers. 32FEP Cases634(D.D.C.1983) .
[8]  
Jones v Nimmo. 570F.Supp.11971200-1203D.Del . 1983
[9]  
Character Evidence and The Object of Trial. Chris William Sanchirico. Columbia Law Review . 2001
[10]  
联邦证据法[美]迈克尔.H.格莱姆. 法律出版社 .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