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格证据在性骚扰案件中的运用

被引:3
作者
骆东平
机构
[1] 三峡大学政法学院
关键词
性骚扰; 品格证据; 二次伤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D915.2 [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美国、新西兰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认为,在性骚扰案件中,加害人的品格证据具有关联性与可采性。对于受害人性方面的品格证据,美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在运用时采取了有条件的采用态度;而新西兰则明确规定受害人性方面的品格证据不具备可采性,因而不能在诉讼中提交。其基本的价值取向在于鼓励受害人揭发此类违法行为和防止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这些做法值得中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借鉴。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8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1]  
Handbook of the Law of Evidence. Charles T.McCormick. . 1954
[12]  
Mitchell v Hutchings. 116F.R.D451,33FEP Cases615,D.Utah . 1978
[13]  
Priest v Rotary. 98F.R.D.755,32FEP Cases1064,N.D.Gal . 1983
[14]  
文某在职业场所遭受性骚扰. 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中心. http://www.woman-lega-laid.org.cn/read.php-kind=dxal&file=20060913113208 .
[15]  
向工作场所性骚扰宣战[台]焦兴凯.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 2002
[16]  
What is Wrong with Character Evidence. Peter Tillers. Hastings Law Journal . 1998
[17]  
Murphy on Evidence. Peter Murphy. Blackstone Press Limited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