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殷志强 [1 ,2 ]
秦小光 [2 ]
李玉梅 [3 ]
宁波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黄土; 源区距离; 多组分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1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陕西渭南、北京灵山、河南邙山等地大量黄土样品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其多组分粒度分布及组分间差异特征并讨论了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取得了以下认识:(1)黄土粉尘粒径以<70μm的悬浮组分为主,其粒度由细、中、粗3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1μm、1~10μm、10~70μm)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特征。粗粒组分含量最高,峰形最明显。粗粒与中粒组分粒径与百分含量变化很大程度受控于源区距离变化。(2)不同地区黄土粉尘粒度差异明显,粗粒组分中值粒径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减小,二者负相关;中粒组分百分含量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增加,二者正相关。(3)粒度组分分离方法能够反映同一源区粒度的细微差异,显示其粒度组分分离的优越性。(4)理论推导了黄土粗粒组分的中值粒径与源区距离的关系并用实际拟合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037 / 10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黄土与环境[M]. 科学出版社 , 刘东生等 著, 1985
[12]   INTERPRETATION OF POLYMODAL SEDIMENTS [J].
ASHLEY, GM .
JOURNAL OF GEOLOGY, 1978, 86 (04) :411-421
[13]   黄土高原西部地区黄土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J].
汪海斌 ;
陈发虎 ;
张家武 .
中国沙漠, 2002, (01) :21-26
[14]   古环境中沉积物粒度组分分离的数学方法及其应用 [J].
孙东怀 ;
安芷生 ;
苏瑞侠 ;
吴锡浩 ;
王苏民 ;
孙千里 ;
David Rea ;
Jan Bloemendal .
自然科学进展, 2001, (03) :47-54
[15]   联系沙漠-黄土演变过程中耦合关系的沉积学指标 [J].
丁仲礼 ;
孙继敏 ;
刘东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1) :82-87
[16]   黄土高原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J].
鹿化煜 ;
安芷生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3) :278-283
[17]   前处理方法对黄土沉积物粒度测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J].
鹿化煜 ;
安芷生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7, (23) :2535-2538
[18]   洛川黄土粒度组成的古气候意义 [J].
鹿化煜 ;
安芷生 .
科学通报, 1997, (01) :66-69
[19]   晚更新世季风-沙漠系统千年尺度的不规则变化及其机制问题 [J].
丁仲礼 ;
任剑璋 ;
刘东生 ;
孙继敏 ;
周晓权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5) :385-391
[20]   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通量研究的一个实例 [J].
安芷生 ;
肖举乐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0, (03) :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