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流动性视角的第二居所旅游研究综述

被引:27
作者
吴悦芳 [1 ,2 ]
徐红罡 [1 ]
机构
[1]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
[2]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流动性框架; 第二居所; 评述; 展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590 [旅游经济理论与方法];
学科分类号
120203 ;
摘要
第二居所产生于后现代城市的多元居住与流动性环境中,在目的地城市中创造了新的居住空间与物质景观。作为现代性演进中更大的流动性生活的代表,它深刻影响着迁移者的行动、地方依恋与身份感知,引导城市社会、文化、环境、空间结构发生变革。基于流动性的研究框架,文章综述了第二居所与第二居所旅游的研究概况,从流入地、流出地、旅游通道、宏观环境4个空间范畴概括了国内外第二居所旅游研究的现有成果与框架模型。第二居所研究存在概念定义模糊、国家专项统计缺失、研究对象可进入性差、国际横向比较困难等问题。在城市化与现代性交错发生、城市空间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对于消费导向的流动性及第二居所旅游的研究需要更深层次的拓展。
引用
收藏
页码:799 / 80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中国中心城市第二住宅的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J].
朱晨 .
经济地理, 2006, (06) :945-948
[2]   对郊区型第二住宅空间分布的初步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 [J].
徐文雄 ;
保继刚 .
规划师, 2006, (10) :71-74
[3]   度假地型第二居所空间分布和影响研究——以三亚市为例 [J].
徐文雄 ;
保继刚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5) :63-67
[4]   发展“第二住宅”加快农村房地产建设 [J].
毛冰 ;
王军 ;
范波澜 .
商场现代化, 2006, (09) :134-135
[5]   郊区化进程中北京城市内部迁居及相关空间行为——基于千份问卷调查的分析 [J].
冯健 ;
周一星 .
地理研究, 2004, (02) :227-242
[6]   走进第二住宅 [J].
田萍 ;
张进 .
金融经济, 2003, (05) :20-21
[7]   第二住宅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J].
杨继瑞 .
国土经济, 2001, (06) :19-21
[8]   中国第二住宅发展的研究——动力机制、特征、效应与规划展望 [J].
冯健 ;
刘之浩 ;
不详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 2000, (01) :32-37
[9]  
Tourism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as a Policy Tool for Urban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Dali and Lijiang, China[J] . Honggang Xu,Yuefang Wu,Geoffrey Wall.Journal of China Tourism Research . 2012 (2)
[10]  
Second homes tourism in Africa: Reflections on 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J] . Gijsbert Hoogendoorn,Robyn Mellett,Gustav Visser.Urban Forum . 200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