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镇化道路研究

被引:37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马晓河
黄汉权
罗松山
欧阳慧
相伟
胡拥军
机构
关键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城镇化道路; 体制机制创新;
D O I
10.16110/j.cnki.issn2095-3151.2013.25.001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化是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研究表明,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将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22.5万亿~49.4万亿元,未来十年可拉动经济增长3.5~6.8个百分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后半期,城镇化速度由递增转为递减,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8%~60%,在2040年左右达到70%~75%的峰值。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两个滞后"、"三个不协调"和"四个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重物轻人、高代价、粗放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战略,走一条以人为本、城乡一体、绿色低碳、集约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战略要立足农村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体制转轨的基本国情,着眼于推动体制机制由"双轨制"向"一元化"转变、发展重点由"扩空间"向"提功能"转变、空间布局由"板块式"向"网格化"转变,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发展"。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工真正彻底地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城镇化包容发展;二是坚持城乡一体,以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平等双向流动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力度,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三是坚持高效集约,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构建"发展轴—城市群"空间结构,夯实"两横三纵"国家级发展轴,重点推进"10+6"城市群建设,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绿色低碳,以建设美丽城市为方向,确保城镇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加快推进制度创新,探索以扩大县级城市职能为重点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跨区域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和征地补偿制度,建立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全面建成覆盖城镇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引用
收藏
页码:3 / 34
页数:32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建国后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变革及其演变趋势 [J].
高抗 ;
顾金喜 ;
雷晓东 .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2, 28 (03) :88-94
[2]   以战略思维谋划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J].
魏后凯 .
中国经贸, 2011, (01) :64-66
[4]   用城市化创造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J].
王建 .
中国经贸导刊, 2010, (02) :11-14
[5]   中国大都市区管治:现状、问题与建议 [J].
洪世键 ;
张京祥 .
经济地理, 2009, 29 (11) :1816-1821
[6]   建国六十年流动人口演进轨迹与若干政策建议 [J].
尹德挺 ;
苏杨 .
改革, 2009, (09) :24-36
[7]   建国60年来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府际关系的变革与展望 [J].
陈剩勇 ;
张丙宣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9, (05) :5-15
[8]   建国60年中国城市体制的变迁与改革战略 [J].
陈剩勇 ;
杨馥源 .
社会科学, 2009, (08) :19-28+187
[9]   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 [J].
方创琳 .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04) :1-6
[10]   “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 [J].
陶然 ;
曹广忠 .
改革, 2008, (10) :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