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a江淮地区6—7月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15
作者
王勇 [1 ]
李清泉 [2 ]
沈新勇 [3 ]
机构
[1] 江苏省防雷中心
[2] 国家气候中心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降水; 诊断分析; 趋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24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用江淮地区147个气象站1956—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 850 hPa风场再分析资料以及ERSST海温资料,对江淮地区夏季6—7月降水时空及其相关的海温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江淮地区一致性偏多或偏少分布是6—7月降水的主要模态;从长期趋势来看,江淮地区6—7月降水表现为显著的增加趋势,另外近50a来,该区6—7月降水主要以年代际振荡为主;前期春季(3—5月)及其同期夏季(6—7月)中国邻近海域海表温度以及850 hPa风场同江淮地区夏季6—7月降水存在着显著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7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J].
刘明丽 ;
王谦谦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5) :676-681
[2]   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及其异常年海气特征分析 [J].
吴志伟 ;
何金海 ;
李建平 ;
江志红 .
大气科学, 2006, (04) :570-577
[3]   长江流域梅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与全球海温的关系 [J].
宗海锋 ;
张庆云 ;
彭京备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1) :101-114
[4]   近49年来淮河流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 [J].
王慧 ;
王谦谦 .
气象科学, 2002, (02) :149-158
[5]   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及其与北大西洋涛动和海温异常的联系 [J].
徐海明 ;
何金海 ;
董敏 .
气象学报, 2001, (06) :694-706
[6]   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异常及与全球中低纬海温异常关系的诊断研究 [J].
殷永红 ;
倪允琪 ;
史历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358-368
[7]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我国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成因分析 [J].
励申申 ;
寿绍文 .
应用气象学报, 2000, (03) :331-338
[8]   江淮入梅的年际变化与前冬环流的联系及其可能成因 [J].
徐海明 ;
何金海 ;
姚永红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9, (02) :246-253
[9]   季风异常与江淮地区旱涝关系 [J].
尹树新 ;
江燕如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1993, (01) :89-96
[10]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 [J].
竺可桢 .
地理学报, 1934, (01) :1-27+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