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研究进展

被引:55
作者
侯春丽
闫守扶
孙红梅
机构
[1]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太原,北京,上海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细胞机制; 肌细胞pH值; 能源物质; 磷酸化合物; 自由基;
D O I
10.14036/j.cnki.cn11-4513.2003.01.027
中图分类号
G804.4 [运动解剖学];
学科分类号
040302 ;
摘要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迄今为止人们对其产生的机理仍未达成一致的看法。本文就运动性疲劳的机制问题对近几年来研究的热点及最新进展情况试作阐述。
引用
收藏
页码:89 / 9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堵塞”学说[J]. 孙红梅,陈文鹤.山西体育科技. 2001(04)
[2]  
浅谈运动性疲劳的“堵塞”学说[J]. 孙红梅,陈文鹤.山西体育科技. 2001 (04)
[3]   运动性疲劳及其机制分析 [J].
刘燕萍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1, (01) :46-47
[4]   乳酸、细胞内pH值与运动性疲劳 [J].
韩春华 ;
王元勋 .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 1997, (04) :20-24
[5]   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研究进展 [J].
钟荣辉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997, (03) :32-34+37
[6]   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 [J].
卢昌亚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7, (02) :43-46
[7]   短时极限强度运动时肌肉疲劳机制探讨 [J].
张伟 .
湖北体育科技, 1996, (03) :36-38
[8]   外周疲劳研究的现状 [J].
吴纪饶 ;
高强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3, (02) :93-96
[9]   运动疲劳及其判断 [J].
殷劲 ;
杨范昌 ;
程旭光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1, (03) :77-81
[10]  
实用运动医学[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曲绵域,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