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河口芦苇潮汐湿地甲烷通量及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57
作者
仝川
曾从盛
王维奇
闫宗平
杨红玉
机构
[1] 福建师范大学亚热带湿地研究中心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甲烷通量; 芦苇; 涨落潮; 季节动态和日动态; 互花米草入侵; 闽江口;
D O I
10.13671/j.hjkxxb.2009.01.022
中图分类号
X831 [大气监测];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2007年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仪法对闽江河口区最大的鳝鱼滩芦苇湿地和入侵种互花米草斑块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及落潮后甲烷通量季节动态进行了原位测定,并利用室内培养-气相色谱仪法测定了芦苇湿地不同土层土壤甲烷产生潜力.结果表明,鳝鱼滩芦苇湿地全年均属于大气甲烷的排放源,排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涨潮前、涨落潮过程和落潮后甲烷通量大小并无一致的规律,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5.13、5.06和4.74 mg.m-.2h-1,差异不显著,其中涨落潮过程排放到潮水和大气环境的甲烷通量分别为2.98和2.0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斑块年均甲烷排放通量(11.02 mg.m-.2h-1)明显高于芦苇湿地年均甲烷排放通量(4.98 mg.m-.2h-1),互花米草入侵明显增加了闽江河口区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芦苇湿地0~40 cm土壤中甲烷产生潜力范围为0.029~0.123μg.g-.1d-1,0~5 cm土层的甲烷产生潜力最大,且与其它土层差异显著(p<0.05).气温、土壤温度和地上生物量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影响显著(p<0.05),落潮后芦苇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盐度有负相关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207 / 2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沼泽湿地孔隙水中溶解有机碳、氮浓度季节动态及与甲烷排放的关系 [J].
杨文燕 ;
宋长春 ;
张金波 .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10) :1745-1750
[2]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特征 [J].
杨红霞 ;
王东启 ;
陈振楼 ;
陈华 ;
王军 ;
许世远 ;
杨龙元 .
环境科学学报, 2006, (04) :667-673
[3]   闽江河口区湿地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J].
郑彩红 ;
曾从盛 ;
陈志强 ;
林茂昌 .
湿地科学, 2006, (01) :29-35
[4]   湿地甲烷排放研究若干问题的探讨 [J].
郝庆菊 ;
王跃思 ;
江长胜 ;
王长科 ;
王明星 .
生态学杂志, 2005, (02) :170-175
[5]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CO2和CH4排放动态及影响因素 [J].
宋长春 ;
杨文燕 ;
徐小锋 ;
娄彦景 ;
张金波 .
环境科学, 2004, (04) :1-6
[6]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与稻田CH排放对比研究 [J].
王德宣 ;
吕宪国 ;
丁维新 ;
蔡祖聪 ;
王毅勇 .
地理科学, 2002, (04) :500-503
[7]   芦苇湿地温室气体甲烷(CH4)排放研究 [J].
黄国宏 ;
肖笃宁 ;
李玉祥 ;
陈冠雄 ;
杨玉成 ;
赵长伟 .
生态学报, 2001, (09) :1494-1497
[8]   环境因素对芦苇湿地CH排放的影响 [J].
黄国宏 ;
李玉祥 ;
陈冠雄 ;
杨玉成 ;
赵长伟 .
环境科学, 2001, (01) :1-5
[9]   海莲红树林土壤CH4动态研究 [J].
叶勇 ;
卢昌义 ;
林鹏 .
土壤与环境, 2000, (02) :91-95
[10]   海南岛和厦门红树林湿地CH排放的时空变化 [J].
叶勇 ;
卢昌义 ;
林鹏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0, (02) :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