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对有机碳含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33
作者
何淑勤 [1 ]
郑子成 [2 ]
杨玉梅 [2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茶园;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5.039
中图分类号
S152.4 [土壤结构];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及其有机碳的含量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的分布均以>2.00 mm和2~5 mm团聚体为主,分别占总团聚体的比例为56.57%和69.53%。茶园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平均值为1.02 mm,并且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茶园0-20 cm土层0.25~0.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20-40 cm土层<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最高,而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均最低。茶园0-20 cm土层,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分配比例均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
引用
收藏
页码:187 / 190+199 +19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J].
韩文炎 ;
阮建云 ;
林智 ;
吴洵 ;
许允文 ;
石元值 ;
马立峰 .
茶叶科学, 2002, (01) :70-74+65
[2]   东北草原植物残体腐解动态研究(简报) [J].
宋日 ;
吴春胜 ;
郭继勋 .
草业学报, 2002, (02) :105-108
[3]   松嫩羊草草甸羊草、碱茅群落土壤酶活性比较研究 [J].
朱丽 ;
郭继勋 ;
鲁萍 ;
朱湘宁 .
草业学报, 2002, (04) :28-34
[4]   宁南山区植被自然恢复中土壤团聚体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关系 [J].
杨建国 ;
安韶山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1) :72-75+98
[5]   子午岭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J].
赵世伟 ;
苏静 ;
吴金水 ;
杨永辉 ;
刘娜娜 .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03) :114-117
[6]   土壤团聚体形成与稳定机制及影响因素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土壤通报, 2005, (03) :415-421
[7]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编, 1978
[8]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鲁如坤主编, 2000
[9]   Changes in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fter contrasting land-use transitions in northeastern Costa Rica [J].
Powers, JS .
ECOSYSTEMS, 2004, 7 (02) :134-146
[10]  
Forest soil carbon inventories and dynamics along an elevation gradient in the southern Appalachian Mountains[J] . C.T. Garten,W.M. Post,P.J. Hanson,L.W. Cooper.Biogeochemistry . 199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