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期间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来源及运移路径

被引:34
作者
杨平恒 [1 ,2 ]
袁道先 [1 ,2 ]
叶许春 [1 ]
谢世友 [1 ]
陈雪彬 [1 ]
刘子琦 [1 ]
机构
[1]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岩溶地下水; 化学组分; 来源; 运移路径; 扩散流; 管道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1.3 [水文地球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降雨期间重庆青木关岩溶地下水系统出口姜家泉的水物理化学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获取高分辨率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来源;结合水物理化学数据的变异系数,探讨化学组分在岩溶含水层中的运移路径.结果表明,水-岩作用和农业活动,以及水土流失是研究区岩溶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K+,Na+,NO3,Cl和PO43等离子从地表输入后,与碳酸盐岩溶解产生的Ca2+,Mg2+,Sr2+和HCO3等一并存储于裂隙、孔隙和溶隙等岩溶非饱和带中,受岩溶非饱和带的调蓄.这些离子在降雨期间随扩散流补给地下河,其浓度较为稳定,变异系数低.而全Fe、全Mn和Al3+等未经岩溶非饱和带的调蓄,在降雨期间随坡面漫流直接通过落水洞灌入地下河,其浓度极不稳定,变异系数高.农业活动和水土流失输入的物质严重威胁着岩溶地下水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健康,因而有必要加强岩溶生态系统管理工作,从控制岩溶地下水外界物质输入端的源头抓起.
引用
收藏
页码:1755 / 176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降雨条件下岩溶泉水中悬浮颗粒物的运移特征及来源分析.[J].杨平恒;刘子琦;贺秋芳;.环境科学.2012, 10
[2]  
川东平行岭谷区典型岩溶含水系统中NO_3~-的存储和运移.[J].杨平恒;袁道先;任幼蓉;谢世友;贺秋芳;胡晓风;.环境科学.2012, 09
[3]   以PCA揭示降雨期间岩溶地下水文地球化学的形成 [J].
杨平恒 ;
袁道先 ;
袁文昊 ;
旷颖仑 ;
贾鹏 ;
贺秋芳 .
科学通报, 2010, 55 (09) :788-797
[4]   喀斯特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物质循环研究:重要性、现状与趋势 [J].
刘丛强 ;
郎赟超 ;
李思亮 ;
朴何春 ;
涂成龙 ;
刘涛泽 ;
张伟 ;
朱书法 .
地学前缘, 2009, 16 (06) :1-12
[5]   一种由全球水循环产生的可能重要的CO汇 [J].
刘再华 ;
Wolfgang Dreybrodt ;
王海静 .
科学通报, 2007, (20) :2418-2422
[6]   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 [J].
张文霖 .
市场研究, 2005, (12) :31-34
[7]   河北平原地下水化学环境演化的地球化学模拟 [J].
郭永海 ;
沈照理 ;
钟佐燊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4) :360-365
[8]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的环境地质问题 [J].
袁道先 .
大自然探索, 1996, (04) :23-25
[9]   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pH值野外测定的必要性 [J].
刘再华 .
中国岩溶, 1990, (04) :25-32
[10]   River eutrophication: Irrigated vs. non-irrigated agriculture through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J].
Monteagudo, Laura ;
Luis Moreno, Jose ;
Picazo, Felix .
WATER RESEARCH, 2012, 46 (08) :2759-2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