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约过程中说明义务的动态体系论

被引:37
作者
尚连杰
机构
[1] 南京大学法学院、中德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缔约过程; 说明义务; 动态体系; 要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13 [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作为一种方法论,动态体系论适用于民法的诸多领域,缔约过程中的说明义务即为其中之一。通过运用信息需求、信息可能性与职责范围三个要素,德国学者布雷登巴赫建构了用以判断是否成立说明义务的动态体系。而德国学者洛伦茨与弗莱舍对其的理论批判对动态体系要素的修正与完善有所裨益。借鉴既有学理与规范的经验性认识,可使用信息重要性、披露可能性、期待合理性与信赖紧密度四个要素构建新的动态体系。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在判断是否存在说明义务时,动态体系论已经被不自觉地实践。未来可将动态体系的要素法定化,并通过动态体系论的运用,为法解释以及指导性案例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可在信息重要性、披露可能性、期待合理性与信赖紧密度四个要素之下,通过案例群的积累,遴选出若干亚要素,使说明义务的判断标准更具可操作性。为防止动态体系论的滥用,原则上仅当不存在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交易习惯时,方可运用动态体系论。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21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保险人明确说明义务批判 [J].
马宁 .
法学研究, 2015, 37 (03) :102-119
[2]   动态系统论导论 [J].
海尔穆特库齐奥 ;
张玉东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13, (04) :40-47
[3]   论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 [J].
叶金强 .
中外法学, 2012, 24 (01) :155-172
[4]  
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考夫曼, 2013
[5]  
法学方法论[M]. 商务印书馆 , (德)卡尔·拉伦茨(KarlLarenz)著, 2003
[6]  
比较法总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K·茨威格特(KonradZweigert), 2003
[7]  
德国民法通论[M]. 法律出版社 , (德) 拉伦茨, 2003
[8]  
民法总则[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王泽鉴著, 2001
[9]  
信赖原理的私法结构 .2 叶金强.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