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被引:107
作者
张洪程 [1 ]
吴桂成 [1 ]
吴文革 [1 ,2 ]
戴其根 [1 ]
霍中洋 [1 ]
许轲 [1 ]
高辉 [1 ]
魏海燕 [1 ]
黄幸福 [1 ]
龚金龙 [1 ]
机构
[1] 不详
[2]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3] 不详
[4]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5] 不详
关键词
水稻; 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 超高产; 定量化栽培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寻求水稻稳定超高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早熟晚粳品种武粳15、常优1号为供试材料,其它栽培措施统一在最佳技术指标前提下,就氮肥运筹与穗肥施用叶龄期,设置了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和促前控中3种栽培模式,并以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季稻大面积生产上的常规栽培模式为CK,对产量及其结构、群体生长发育动态以及根系活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同时,在江苏东海、兴化、高邮、常熟等地,以徐稻3号、常优1号、陵香优18、武粳15等品种为材料,进行(15—50)×667m2连片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栽培综合试验与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结果】2品种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的实产均达到了超高产水平(≥750kg/667m2)。与CK相比,稳前优中强后、平衡促进2模式每穗粒数多、群体颖花量大,单位面积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则与之相当;2模式的群体于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准时够苗,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且数量适中(适宜穗数的1.3—1.4倍),此后群体平缓消减,至抽穗期基本稳定,最终成穗率显著高于CK;其群体LAI动态与茎蘖动态趋势基本一致,最大LAI均出现在孕穗期,为8.0—8.5,成熟期仍保持3.5—4.0;群体光合势与干物质积累,2模式在生育前期(移栽—拔节期)较CK低,中期(拔节—抽穗期)与CK相当,后期(抽穗—成熟期)显著高于CK;2模式在拔节期的根系干重与CK相当,抽穗期和成熟期则显著高于CK,而这3个时期的根冠比均显著高于CK,其抽穗后(抽穗—腊熟期)的根系平均伤流量与颖花根流量均显著高于CK。同时,连续2年多地的稳前优中强后超高产综合栽培试验以及后3年扩大到100×667m2连片试验田上的生产性验证试验,实产均达800kg/667m2左右。【结论】揭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根本在于"强支撑、扩库容、促充实";提出了水稻精苗稳前、控蘖优中、大穗强后的超高产定量化栽培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645 / 2660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21] 中国超级稻研究:背景、目标和有关问题的思考
    程式华
    廖西元
    闵绍楷
    [J]. 中国稻米, 1998, (01) : 3 - 5
  • [22] 安徽双季早稻“四少四高”栽培模式研究
    黄仲青
    蒋之埙
    李奕松
    刘长巧
    薛贞德
    [J]. 安徽农学院学报, 1992, (03) : 171 - 177
  • [23] 江苏省五十年代以来中籼稻品种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
    姚立生
    高恒广
    杨立彬
    何顺椹
    顾根宝
    孙明法
    顾来顺
    [J]. 江苏农业学报, 1990, (03) : 38 - 44
  • [24] 从水稻稀少平栽培法的高产效应看栽培技术与株型的关系
    蒋彭炎
    冯来定
    姚长溪
    [J]. 中国水稻科学, 1987, (02) : 111 - 117
  • [25] 赣化2号亩产1800斤以上田块群体及其控制技术
    许恒道
    潘启民
    齐运田
    刘希强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1984, (05) : 12 -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