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7 条
贵州锦丰(烂泥沟)超大型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成矿作用
被引:52
作者:
陈懋弘
[1
]
毛景文
[1
]
Phillip JUttley
[2
]
Tony Norman
[2
]
吴六灵
[2
]
郑建民
[3
]
秦运忠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Sino Gold Mining Limited
[3] 中国地质大学
[4] 广西地勘局地质队
来源:
关键词:
地质学;
后碰撞造山;
构造成矿;
卡林型金矿;
锦丰(烂泥沟)金矿;
贵州;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7.04.004
中图分类号:
P618.51 [金];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在矿区大比例尺填图的基础上,运用构造解析的理论和方法,对贵州锦丰(烂泥沟)金矿的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和构造控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矿区构造线主要分为近NS向、NW向和NE向3组,其中NW向构造线控制了矿区的构造格架。构造变形主要经历了同生期裂陷、造山期挤压、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和岩石圈伸展等4个阶段。盆地裂陷期间(D2-T2)形成的同生断层为后续的构造活动提供了最初的构造薄弱面,并成为主要的热液通道;造山期挤压期间(T3)形成了矿区最为明显的近NS向和NW向大型倒转褶皱和逆冲断层以及配套的NE向右旋走滑断层;后碰撞造山侧向挤压期间(J1)形成走向NE的叠加褶皱,并在F2-F3"X"型断裂系上形成近EW向的拉张区,矿质沿着拉张的空间沉淀就位;燕山期(J2-K)岩石圈伸展,形成小规模的近水平逆断层。上述4个主要构造变形阶段与右江盆地的裂陷-闭合-坍塌的发展演化历史相吻合,成矿发生在由挤压向拉张过渡的构造体制转换阶段。造山期逆冲作用形成的构造闭圈和后碰撞造山期间挤压向伸展转变的过程中形成的局部张性构造环境是矿质得以大量聚集、沉淀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构造成矿作用是锦丰(烂泥沟)金矿单一矿体垂向延深1000m以上的主要制约因素。构造成矿的观点将为在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带的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380 / 396
页数:1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