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孔道形成与演化过程流固耦合模拟

被引:27
作者
冯其红 [1 ]
齐俊罗 [1 ]
尹晓梅 [1 ]
杨勇 [2 ]
邴绍献 [3 ]
张本华 [4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东辛采油厂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4]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
关键词
大孔道; 渗透率演化模型; 渗流方程;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E319 [模拟理论与计算机技术在开发中的应用];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为描述与认识油藏大孔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建立了一套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由储集层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油藏流体渗流方程耦合而成,其中储集层渗透率的变化模型为渗透率与累计线流量的关系方程,反映了大孔道的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模型求解软件。通过对正韵律概念模型的模拟计算,得出了大孔道在地层中的形成与演化规律: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大孔道逐渐发育,含水率越高,大孔道越明显;大孔道主要发育在近井地带和主流线上;大孔道在正韵律厚油层底部发育;渗透率级差越大,注水过程中越容易形成大孔道;注采不均衡性导致在注采强度较大的方向上容易形成大孔道。实际模拟了胜利孤岛油田中二中30NB20井区Ng35大孔道的形成过程和特征,相应注水井实施调剖措施的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大孔道的存在及本方法的可靠性。图8参12
引用
收藏
页码:498 / 502+512 +51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喇嘛甸油田高含水后期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 [J].
林玉保 ;
张江 ;
刘先贵 ;
周洪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02) :215-219
[2]   流固耦合模型在定量预测油水井出砂过程中的应用 [J].
薛世峰 ;
马国顺 ;
于来刚 ;
孙峰 ;
葛洪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6) :750-754
[3]   胜利油田注水现状及对储集层的影响 [J].
张本艳 ;
张继超 ;
涂文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3) :364-368
[4]   注水开发油藏高含水期大孔道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以胡状集油田胡12断块油藏为例 [J].
钟大康 ;
朱筱敏 ;
吴胜和 ;
靳松 ;
贾达吉 ;
赵艳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2) :207-211+245
[5]   国内外堵水调剖技术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J].
熊春明 ;
唐孝芬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1) :83-88
[6]  
孤东油田高含水期井间大孔道特征研究[J]. 王学忠.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01)
[7]  
孤东油田高含水期井间大孔道特征研究[J]. 王学忠.中国西部油气地质. 2006 (01)
[8]   疏松砂岩油藏大孔道形成机理及判别方法 [J].
曾流芳 ;
赵国景 ;
张子海 ;
王学忠 .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02, (03) :268-276
[9]   大孔道诊断和描述技术研究 [J].
窦之林 ;
曾流芳 ;
张志海 ;
熊伟 ;
田根林 ;
刘学伟 ;
黄立信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1) :75-77+11
[10]  
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分布模式[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孙焕泉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