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组成与碳储量

被引:18
作者
黄昕琦 [1 ]
李琳 [1 ]
吕烨 [1 ]
潘高娃 [2 ]
祁瑜 [2 ]
段成瑜 [3 ]
黄永梅 [1 ]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2] 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科学研究院
[3]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环境保护监测站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组成; 碳储量; 颗粒有机碳; 矿质结合有机碳; 乌梁素海湿地;
D O I
10.13248/j.cnki.wetlandsci.2015.02.018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13年5月,在乌梁素海湿地的明水区、湖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区、人工芦苇区(弃耕26 a)和弃耕芦苇区(弃耕3 a),采集0~40 cm深度的土壤(或沉积物)样品,研究土壤的有机碳组成[颗粒有机碳(POC)和矿质结合有机碳(MOC)]和碳储量。乌梁素海明水区的平均水深1~3 m,生长着沉水植物;湖中芦苇区水深约1 m,自然生长着野生芦苇,常年淹水;弃耕芦苇区为2011年农田退耕后形成的芦苇沼泽,季节性淹水;人工芦苇区的芦苇于1988年种植,季节性淹水。结果表明,明水区和湖中芦苇区表层土壤(0~10 cm深度)的总有机碳含量(>15 g/kg)明显高于弃耕芦苇区[(2.60±0.33)g/kg]和人工芦苇区[(6.29±0.75)g/kg]。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人工芦苇区、明水区和湖中芦苇区土壤的总有机碳(TOC)含量都在减少。弃耕芦苇区各深度土壤的总有机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都相对最低。湖中芦苇区表层土壤的颗粒有机碳含量[(6.96±3.02)g/kg]最高,并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颗粒有机碳含量减少最快。除弃耕芦苇区外,其他采样区土壤(沉积物)的矿质结合有机碳含量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在10~20 cm深度变化最明显,与颗粒有机碳含量垂直变化相似。明水区沉积物的颗粒有机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比例相对较低,表明其碳库最稳定。各采样区土壤(沉积物)不同组分有机碳含量与有机氮含量显著线性相关,TOC/TON、POC/PON和MOC/MON平均值分别为11.0、12.8和10.2。明水区沉积物总有机碳的储量最高(3.93 kg/m2),其次为湖中芦苇区(3.48 kg/m2)和人工芦苇区(3.18 kg/m2),弃耕芦苇区土壤总有机碳的储量仅为1.87 kg/m2。各采样区土壤(沉积物)的矿质结合有机碳储量都占较大比例,分别为80.2%(明水区)、67.9%(湖中芦苇区)、78.3%(人工芦苇区)和68.8%(弃耕芦苇区)。如果沼泽化导致明水区退化为芦苇沼泽,乌梁素海湿地的碳库损失将达到0.45 kg/m2。
引用
收藏
页码:252 / 25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纳帕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研究 [J].
赖建东 ;
田昆 ;
郭雪莲 ;
范桥发 .
湿地科学, 2014, (01) :49-54
[2]   闽东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格局 [J].
廖小娟 ;
何东进 ;
王韧 ;
蔡金标 ;
苏少川 ;
张中瑞 ;
肖石红 ;
陈志文 ;
黄鹏 .
湿地科学, 2013, 11 (02) :192-197
[3]   基于景观格局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 [J].
于君宝 ;
王永丽 ;
董洪芳 ;
王雪宏 ;
栗云召 ;
周迪 ;
高永军 .
湿地科学, 2013, 11 (01) :1-6
[4]   北方干旱区湖泊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分布及碳储量特征研究——以乌梁素海为例 [J].
刘旭 ;
李畅游 ;
贾克力 ;
张生 ;
史小红 .
生态环境学报, 2013, 22 (02) :319-324
[5]   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分区 [J].
王铭 ;
刘子刚 ;
马学慧 ;
王国栋 .
湿地科学, 2012, 10 (02) :156-163
[6]   鄱阳湖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影响因子 [J].
吴琴 ;
尧波 ;
幸瑞新 ;
朱丽丽 ;
胡启武 .
生态学杂志, 2012, 31 (02) :313-318
[7]   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及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J].
乌云 ;
朝伦巴根 ;
李畅游 ;
史小红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1, (04) :143-148
[8]   若尔盖高原三种湿地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J].
高俊琴 ;
雷光春 ;
李丽 ;
吕偲 ;
白明英 .
湿地科学, 2010, 8 (04) :327-330
[9]   我国北方河口湿地植被储碳、固碳功能研究——以辽河三角洲盘锦地区为例 [J].
索安宁 ;
赵冬至 ;
张丰收 .
海洋学研究, 2010, 28 (03) :67-71
[10]   乌梁素海和岱海上覆水中碳的形态分布及其制约机制 [J].
吕昌伟 ;
何江 ;
梁英 ;
毛海芳 ;
刘华琳 ;
王凤娇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0, 29 (02) :33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