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水足迹的洞庭湖区粮食生产环境效应评价

被引:35
作者
付永虎
刘黎明
起晓星
袁承程
刘升蛟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粮食; 灌溉; 污染; 灰水足迹; 水环境压力; 环境效应评价; 洞庭湖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1 [粮食作物]; X82 [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1203 ; 0202 ; 071012 ; 0713 ; 083002 ;
摘要
灰水足迹从稀释水量的角度评价水污染的总体程度,直观反映了粮食生产对区域水环境的影响。为评估粮食生产对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该文以洞庭湖粮食主产区35个县(市、区)为案例区,应用灰水足迹理论,分析了1994-2012年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水环境压力(water environment pressure,WEP)和离散型灰色(discrete grey model)DGM(1,1)模型为支撑建立了多年平均径流量情景下粮食生产对水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方法,评价了2015年和2020年县域尺度粮食生产灰水足迹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4-2012年洞庭湖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为273.00~438.08亿m3,19a平均值为347.65亿m3。总体上,洞庭湖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经历了先下降后回升的过程;2)洞庭湖各县(市、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为1.19~23.61亿m3,粮食生产灰水足迹为1.06~5.58 m3/kg;3)未来几年洞庭湖区大多数县(市、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呈逐步增高的态势,2015年和2020年全区粮食生产部门灰水足迹总量分别达到431.16和498.54亿m3;4)在多年平均径流量情景下,洞庭湖区因粮食生产导致的水环境压力由1994-2012年均值0.60提高至2015年0.76和2020年0.87,该区域水环境受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持续增强。该文评价结果可为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及农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152 / 16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三峡库区典型区域氮、磷和农药非点源污染物随水文过程的迁移转化及其归趋研究.[D].吴磊.重庆大学.2012, 02
[2]   Green, Blue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s of Primary Crops Production in Nepal [J].
Shrestha, Sangam ;
Pandey, Vishnu P. ;
Chanamai, Chawalit ;
Ghosh, Debapi K. .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2013, 27 (15) :5223-5243
[3]  
Past and future trends in grey water footprints of anthropogen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puts to major world rivers.[J].Cheng Liu;Carolien Kroeze;Arjen Y. Hoekstra;Winnie Gerbens-Leenes.Ecological Indicators.2011,
[4]  
The green; blue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crops and derived crop products.[J].Mekonnen M. M.;Hoekstra A. Y..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1, 139
[5]  
A global and high-resolution assessment of the green; blue and grey water footprint of wheat.[J].Mekonnen M. M.;Hoekstra A. Y..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2010, 121
[6]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灰水足迹及其县域尺度变化特征 [J].
张宇 ;
李云开 ;
欧阳志云 ;
刘建国 .
生态学报, 2015, 35 (20) :6647-6654
[8]   吉林省玉米生长过程水足迹研究 [J].
段佩利 ;
秦丽杰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4, 30 (07) :810-812+820
[9]   淮河流域粮食生产与化肥消费时空变化及对水环境影响 [J].
周亮 ;
徐建刚 ;
蔡北溟 ;
蒋金亮 ;
孙东琪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06) :1053-1064
[10]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J].
方恺 .
生态学报, 2015, 35 (06) :1647-1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