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叠世是中国南方沉积盆地从海相沉积向陆相沉积转变的重要时期 ,因此阐明该期的地层结构和沉积古地理分异对于揭示该区域构造和地质发展历史是相当重要的。本文将中国南方划分为四个沉积区 :东南沉积区、下扬子沉积区、上扬子沉积区及右江沉积区。同时对各沉积区序列、岩相生物群的分布和分异进行了总结。从而认为当时东南沉积区与下扬子沉积区是一个直接关联的沉积古地理整体 ,而上扬子沉积区与右江沉积区为另个沉积古地理整体。前者在中三叠世时是一个南东高 ,北西低的向北西方向倾斜的陆缘海沉积盆地 ,从安尼期至拉丁期 ,沉积相带不断向北西方向迁移 ,并在安尼期与拉丁期之交完成从海向陆的转变。后者在中三叠世时期是一个由北向南加深的大陆边缘 ,其沉积相的分异亦大体呈南北方向。上扬子主体为一个巨大的浅水碳酸盐台地 ,向南海逐渐加深 ,构成台—盆式的古地理格局 ,但进入晚三叠世 ,本区全面隆升 ,而长期隆升的康滇古陆开始接受沉积 ,从而形成东西向分异的新的古地理格局 ,两者具有很不相同的演化历史 ,反映了它们从海向陆的转折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