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冬瓜山铜、金矿床两阶段成矿模式

被引:30
作者
陆建军
华仁民
徐兆文
高剑峰
李娟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成矿作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3] 南京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块状硫化物矿床; 岩浆热液成矿作用; 成矿模式; 冬瓜山铜金矿床; 安徽;
D O I
10.16108/j.issn1006-7493.2003.04.019
中图分类号
P618.2 [金属矿床(总论)];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冬瓜山铜金矿床包括层状硫化物矿体、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层状硫化物矿体具层状形态和层控特征,矿石具块状、层纹状和揉皱状构造。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岩浆流体对层状矿体进行了叠加和改造,改变了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矿石成分,并在其上叠加蚀变和矿化。层状矿体中的铜是由含铜流体交代块状硫化物矿石形成的。冬瓜山铜金矿床经历了两次成矿作用:第一成矿阶段,在石炭纪中期,海底喷流作用形成了块状硫化物矿床,矿石成分以疏、铁矿为主;第二成矿阶段,燕山期岩浆侵入,一方面岩浆热液与围岩相互作用发生矽卡岩化、硅化、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形成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另一方面岩浆流体对块状硫化物矿体进行叠加改造,致使块状硫化物矿体富集铜等成矿物质。
引用
收藏
页码:678 / 69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安徽沿江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床地质[M]. 地质出版社 , 唐永成等著, 1998
[12]  
中国矿床模式[M]. 地质出版社 , 裴荣富主编, 1995
[13]  
长江中下游地区铁铜(金)成矿规律[M]. 地质出版社 , 翟裕生等著, 1992
[14]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M]. 地质出版社 , 常印佛等著, 1991
[15]  
铜陵地区展状铜[铁、硫]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矿床成因研究 .2 刘裕庆,刘兆廉.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所刊 . 1991
[16]  
The preservation of pre-metamorphic colloform banding in pyrite from the Brocken Hill-type Pinnacles deposit,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2 Parr J. Mineralogical Magazine . 1994
[17]   论大陆地壳断裂拗陷带中的华南型块状硫化物矿床 [J].
顾连兴 ;
徐克勤 .
矿床地质, 1986, (02) :1-13
[18]   江西武山中石炭世海相火山岩和块状硫化物矿床 [J].
顾连兴 .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84, (04) :91-102
[19]   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以安徽省内下扬子坳陷中一些矿床为例 [J].
常印佛 ;
刘学圭 .
矿床地质, 1983, (01) :11-20
[20]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石炭纪海底火山喷发—沉积黄铁矿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 [J].
阎学义 ;
袁成祥 ;
鄢庆南 ;
王则田 ;
李南洋 ;
容华贝 ;
富士谷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7, (01) :4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