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空气溶胶浓度垂直廓线特征

被引:14
作者
陈鹏飞 [1 ,2 ]
张蔷 [1 ]
权建农 [1 ]
高扬 [1 ]
黄梦宇 [1 ]
赵德龙 [1 ]
孟筠旺 [1 ]
机构
[1] 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
[2] 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城市气象与城市灾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关键词
气溶胶; 大气边界层; 垂直廓线; 空间分布; 飞机探测; 北京;
D O I
10.13198/j.res.2012.11.29.chenpf.010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利用2008—2010年北京地区3.5 km高空内飞机探测的气溶胶(粒径范围为0.10~3.00μm)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气溶胶浓度(以数浓度计,下同)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在1.5 km以上高空的气溶胶浓度垂直梯度变化明显低于1.5 km以下的垂直梯度变化.4—11月气溶胶浓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②气溶胶浓度廓线逐时(09:00—19:00)变化较清晰地反映出其受大气边界层演变的影响.在0~1.5 km高空,白天气溶胶浓度高值出现在09:00—11:00,低值出现在13:00—14:00;而在1.5~3.5 km高空的气溶胶浓度时段分布与其相反.③人为活动是影响气溶胶浓度区域水平分布的重要因子.④将气溶胶浓度廓线垂直分布分为a、b、c 3类.类型a的近地面气溶胶浓度(0~4 000 cm-3)低,垂直方向上变化很小;类型b的近地面气溶胶浓度(4 000~9 000 cm-3)较高,垂直递减明显;类型c的近地面气溶胶浓度特别高,量级达到104cm-3,并在大气边界层顶(约1.5 km)附近迅速递减.北京地区气溶胶浓度廓线以类型b居多.
引用
收藏
页码:1215 / 122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济南及周边地区大气气溶胶空间分布特征 [J].
张佃国 ;
王俊 ;
李晓印 ;
樊明月 ;
陈西利 ;
范烨 .
高原气象, 2011, (05) :1346-1355
[2]   中国春季北方大气气溶胶浓度特征 [J].
杜吴鹏 ;
高庆先 ;
孙丹 ;
师华定 .
环境科学研究, 2011, 24 (01) :11-19
[3]   天津城区大气气溶胶质量浓度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J].
姚青 ;
蔡子颖 ;
张长春 ;
穆怀斌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9) :2225-2231
[4]   京津冀地区气溶胶季节变化及与云量的关系 [J].
晏利斌 ;
刘晓东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8) :924-931
[5]   北京秋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的高分辨率观测及来源分析 [J].
王丽丽 ;
张仁健 ;
李定龙 ;
荆俊山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4) :399-404
[6]   大气气溶胶的辐射与气候效应 [J].
石广玉 ;
王标 ;
张华 ;
赵剑琦 ;
檀赛春 ;
温天雪 .
大气科学, 2008, (04) :826-840
[7]  
Long range trans-Pacific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Asian dust aerosols[J]. HAN Yongxiang~(1,2,*)FANG Xiaomin~2 ZHAO Tianliang~3 KANG Shichang~2 1.Lanzhou Arid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and Key Laboratory of Arid Climatic Change and Reducing Disaster,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Lanzhou 730020,China. 2.Institute of Tibetan Plateau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85,China 3.Air Quality Research Branch,Meteorological Service of Canada,Toronto,Ontario m3H 5T4,Canada.Journal
[8]   浑善达克沙地沙尘气溶胶的粒谱特征 [J].
成天涛 ;
吕达仁 ;
陈洪滨 ;
李占清 .
大气科学, 2005, (01) :147-153
[9]   北京地区夏冬季气溶胶不同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J].
阎逢旗 ;
胡欢陵 ;
吴永华 ;
范爱媛 ;
虞统 .
环境科学研究, 2004, (01) :34-36+40
[10]   北京地区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资料的检验与应用 [J].
朱爱华 ;
李成才 ;
刘桂青 ;
毛节泰 .
环境科学学报, 2004, (01) :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