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产权“有意的制度模糊说”质疑

被引:9
作者
陈胜祥
机构
[1] 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地产权归属; 有意的制度模糊; 制度缺陷; 地方性知识;
D O I
10.13708/j.cnki.cn11-2640.2014.06.001
中图分类号
F321.1 [土地问题];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5 ;
摘要
研究目的:与"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商榷,籍以深化对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律文本分析。研究结果:(1)该学说认为中国农地产权制度没有任何歧义,这与集体化以来农地所有权属高度分化成为地方性知识并具有多种含义和所指的事实不相符;(2)该学说认为中央有意不在立法上明确界定农地的所有权归属,这与相关法律一直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立法技术试图明晰它的立法史实相违背;(3)该学说认为"有意的制度模糊"是中国农村改革成功的关键,且能有效化解土地纠纷,这些也与中国农村改革史和土地纠纷的发生机理相冲突。研究结论:"有意的制度模糊"学说不能成立,不可轻率使用"模糊"之类的词语来概括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缺陷。
引用
收藏
页码:3 / 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论我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的完善 [J].
王利明 ;
周友军 .
中国法学, 2012, (01) :45-54
[2]   农地产权模糊化:一个概念性框架及其解释 [J].
罗必良 .
学术研究, 2011, (12) :48-56+160
[3]   告别“有意的制度模糊”——中国农地产权制度的核心问题与改革目标 [J].
王金红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5-13+159
[5]   二元模糊农地产权是农民失地的根源 [J].
熊玉娟 .
南方农村, 2009, 25 (05) :50-52
[7]   农地制度:所有权问题还是委托-代理问题? [J].
陈剑波 .
经济研究, 2006, (07) :83-91
[8]   新议“产权清晰”及其实现途径 [J].
汪异明 .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 1998, (06) :1-7
[10]   毛泽东对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探索历程 [J].
薛培松 .
党的文献, 1997, (02) :70-73